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2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文章介绍了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施工前、成墙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2.
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流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SM湍流模型对内径100mm的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得到的气流时均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吻合。根据分离器内气相流动分布的特点可知:(1)气流旋转强度与导向叶片出口角有关,出口角越大,切向速度越小;(2)排气管下口区域存在明显的短路流分布,容易卷吸夹带液滴进入排气管逃出,造成分离效率下降;(3)排气口和排液口附近的区域气流湍流脉动强度高,容易造成液滴破碎,直径减小,从而影响分离效率。以上研究结果为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SIOC0285是由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共同创制发现的嘧啶苄胺类新型除草活性化合物。本试验采用湿法砂磨超微粉碎法研制10% SIOC0285水悬浮剂,并获得理化性能优良的制剂配方。经过室内除草活性筛选和作物安全性评价后认为,SIOC0285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和水稻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导叶角度对轴流式气液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低含液浓度的气液两相流,轴流式气液旋流器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导向叶片的几何尺寸是影响轴流式气液旋流器分离性能的重要因素,对导叶出口角度分别为15、20、25和30°的轴流式气液旋流器的试验研究显示,在稀相时,导叶角度25°的旋流器分离效率最高,导叶角度15°的旋流器分离效率最低,而导叶角度20和30°的旋流器的分离效率介于二者之间。流量一定时,轴流式旋流器的压力降随着导叶角度的增大而降低。研究还发现旋流器分离的临界速度受气体含液浓度影响不大,主要受旋流器结构尺寸的影响,对于一定的导叶角度,分离器的压力降随着流速的增加呈抛物线上升,与局部压降公式吻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再停留于利用建筑材料建造起构造物,开始要求建筑物具有美学价值,利用建筑材料的色彩和刚柔并济的外形进行有机结合,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本文针对水工建筑设计的和谐美应用,做出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改进气液旋流器排气管结构的实验及CFD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SM模型和DPM模型对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的气相流场和液滴运动轨迹进行了数值计算,发现在排气管下方有比较强的短路流,而液滴随短路流逃逸是降低旋流器分离性能的重要原因.设计了四种新型的排气管结构,并对他们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发现短路流和压力降受排气管结构的影响很大,其中结构4的排气管结构产生的短路流强度最弱,...  相似文献   
17.
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时均流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普勒激光测速仪对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时均流场进行了测量研究,考察了导叶导角和流量变化对时均流场的影响。测量结果表明,在分离空间,切向速度分布呈现典型的Rankin涡结构,切向速度沿轴向衰减不明显,轴向速度由外围的下行流与内部的上行流构成,轴向速度随轴向向下而衰减。最大切向速度面与轴向LZVV面呈现与筒体相似的管锥形。对环形空间和集液槽内时均流场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环形空间与集液槽内切向速度分布趋势与分离空间内相似,集液槽内旋流强度远低于分离空间,最大轴向速度位置靠近轴心处。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健美操课程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培养放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突出地位。通过创编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在应用实验、流场测定、机理模型理论和计算流动力学(CFD)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状况。对于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研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气液旋流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主要受气液两相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发展的限制,并对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方法 使用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探究在不同温度下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凭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铜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表面形貌,利用极化曲线数据对多种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探究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类型。结果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茴三硫浓度为5 mmol/L,温度为25 ℃时,缓蚀效率高达97.8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缓蚀效率增强;在温度为40 ℃,浓度为5 mmol/L时,利用极化曲线和阻抗谱得到的缓蚀效率分别为98.9%和99.8%。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测试结果有力地佐证了茴三硫能够有效地减缓铜在硫酸介质中的腐蚀。观察吸附等温模型发现,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在25、30、35、40 ℃时的DG0 ads值分别为–31.36、–33.80、–36.87、–37.13 kJ/mol。结论 茴三硫对铜在硫酸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大,缓蚀性能增强。DG0 ads值表明,茴三硫在铜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吸附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