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5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9篇 |
综合类 | 27篇 |
化学工业 | 64篇 |
金属工艺 | 14篇 |
机械仪表 | 43篇 |
建筑科学 | 47篇 |
矿业工程 | 9篇 |
能源动力 | 10篇 |
轻工业 | 83篇 |
水利工程 | 7篇 |
石油天然气 | 21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3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1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趋近律控制是滑模控制的一种设计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模型不确定、参数波动范围大或外界干扰强的控制系统中。提出了一种离散趋近律的控制方法并应用在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中,讨论了该控制方法的实用性和鲁棒性。由于离散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更贴近实际应用,因此趋近律方程首先被离散化。仿真和试验结果显示,该设计方法不仅简化了滑模控制方案,而且还降低了机体在理想平衡点附近工作时的高频振动,对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尤其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44.
冷轧扭钢筋代换混凝土楼板Ⅰ级钢筋施工快速,方便,绑扎结点牢固,节约钢材用量42%,节约钢筋制作及安装人工费40%。 相似文献
45.
46.
本文提出了一种带模糊补偿的神经网络算法并应用在异步电机速度控制系统中。一个动态神经网络用于被控装置的在线辨识,然后根据被控装置的输出和参考模型的响应迭代出控制信号,具有四条简单规则的模糊逻辑块用于提高整个系统的闭环特性。仿真结果显示,对比传统的最优PID控制器,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瞬变特性及抗干扰特性。 相似文献
47.
48.
SF6类电力设备内部的局部放电停止后或者取气回实验室进行检测时,尽管设备或样品处于静置状态,但气体分解产物的体积分数依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提高气体分解产物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静置状态下气体分解产物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简称为静置效应)展开研究。通过分析SF6的分解机制确定SOF2、SO2F2、CO2三种气体是分解产物中的典型成分,然后在90 L的实验罐体内装设悬浮电位缺陷模型,对其施加2倍的起始局部放电电压,使罐体内的SF6在局放作用下产生分解,进而分析放电停止后这3种主要分解产物的体积分数及比值随时间、初始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OF2和SO2F2两种产物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初始体积分数越大则下降幅度越大,CO2的体积分数则相对稳定;产物体积分数比值φ(SOF2)/φ(SO2F2)在初始阶段的12 h内随静置时间逐渐下降,并于24 h后逐渐稳定。 相似文献
49.
我国传统现浇建筑的缺点日渐显露,建筑行业纷纷响应国家相关部门的号召,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本文简述了装配式建筑的概念,介绍并比较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概况,分析我国装配式建筑推进的动因,并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0.
采用溶液法在室温甲醇溶液中,以新制备的CuCO3·yH2O、咪唑(Him)和4-溴-2-甲基苯甲酸(Hbmba)为原料合成了单核铜结构标题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7.681(2),b=8.159(2),c=10.408(2),α=93.22(3)°,β=102.06(3)°,γ=112.50(3)°,V=582.6(9)3,Z=1,μ=4.403 mm-1,F(000)=311,Dc=1.789 g·cm-3。配合物中心Cu(Ⅱ)离子配位数为6,构成CuN2O4较大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模式,分子间通过N—H…O氢键沿着[100]方向形成一维超分子链,超分子链间通过芳环π-π堆积作用在(011)面形成超分子层,进而层与层由范德华作用力构筑了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