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93篇 |
免费 | 1212篇 |
国内免费 | 70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12篇 |
综合类 | 1004篇 |
化学工业 | 1143篇 |
金属工艺 | 600篇 |
机械仪表 | 661篇 |
建筑科学 | 784篇 |
矿业工程 | 449篇 |
能源动力 | 332篇 |
轻工业 | 1344篇 |
水利工程 | 349篇 |
石油天然气 | 269篇 |
武器工业 | 136篇 |
无线电 | 93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08篇 |
冶金工业 | 335篇 |
原子能技术 | 134篇 |
自动化技术 | 15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82篇 |
2022年 | 417篇 |
2021年 | 553篇 |
2020年 | 373篇 |
2019年 | 256篇 |
2018年 | 238篇 |
2017年 | 312篇 |
2016年 | 287篇 |
2015年 | 454篇 |
2014年 | 583篇 |
2013年 | 605篇 |
2012年 | 858篇 |
2011年 | 819篇 |
2010年 | 800篇 |
2009年 | 816篇 |
2008年 | 806篇 |
2007年 | 735篇 |
2006年 | 641篇 |
2005年 | 502篇 |
2004年 | 374篇 |
2003年 | 225篇 |
2002年 | 211篇 |
2001年 | 191篇 |
2000年 | 151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74.
将1064nm波长激光应用于漫反射空间碎片激光测距,具有大气透过率高、回波光子数多、白天天空背景噪声低的优势。由于近红外激光束后向散射图像的信噪比与对比度较低,导致图像中光束边界模糊,光尖坐标提取困难,无法精确控制发射准直性和望远镜收发光轴平行性,不利于回波获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光束准直性标校方法,实现光束闭环控制,修正激光束出射准直性,提高望远镜收发光轴平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改善1064nm波长激光束出射准直性,实现了望远镜收发光轴平行性的闭环控制。 相似文献
75.
为满足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改进型的超宽带印刷单极子天线,通过在U型辐射臂上对称加载了两个折叠条带,使天线具备了带陷功能,利用HFSS软件详细分析了折叠条带和缝隙的尺寸变化对天线陷波特性的影响。实际制作了天线的实物,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该天线的阻抗带宽可以覆盖3.04~10.95 GHz,阻带范围约为4.95~5.97 GHz,绝对带宽为7.88 GHz,完全具备超宽带性能。在整个工作频段内近似具有全向性,增益曲线平坦,天线的尺寸仅为31 mm×35 mm,结构紧凑,加工方便且容易集成。 相似文献
76.
HFCVD法制备SiC材料及室温光致发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以CH4和SiH4作为反应气体在Si衬底上制备了SiC薄膜。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吸收谱(FT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和组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已经在Si衬底上制备了SiC薄膜。对所制备的SiC薄膜进行了光致发光测试,在室温下观察到了薄膜峰值位于417nm和436nm的较强的可见光发射,认为这两个相近的蓝光发射起源可能是光激发载流子从SiC晶粒核心激发.然后转移到SiC晶粒表面发光中心上的辐射复合。 相似文献
77.
本文阐述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一般特征,详细介绍了黑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OV9120的性能、特点及工作原理,给出了OV9120在图像采集处理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8.
针对高含水油田测井分辨率不足的实际和表外储层有效解释方法的缺失,充分利用0.2 m高分辨率测井新系列独特的技术优势,准确求取薄差层地层水电阻率、含水饱和度、驱油效率等地质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水淹状态敏感参数的优选,成功建立起水淹状态方程和重心法相结合的水淹判别方法,既准确判断出遵循"四性关系"的储层水淹级别,又解决了特征参数正态性带来的矛盾,建立起表外薄差层解释新方法,填补了表外薄差层有效解释方法这一空白,形成与新测井技术相配套的水淹层解释新技术。通过4口取心井资料验证,薄差层解释符合率高达87.5%,为特高含水期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