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24篇
  免费   10852篇
  国内免费   6938篇
电工技术   8743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9659篇
化学工业   12649篇
金属工艺   6521篇
机械仪表   6694篇
建筑科学   7148篇
矿业工程   4263篇
能源动力   2863篇
轻工业   8775篇
水利工程   2932篇
石油天然气   4138篇
武器工业   1595篇
无线电   9773篇
一般工业技术   8391篇
冶金工业   3638篇
原子能技术   1669篇
自动化技术   13261篇
  2024年   472篇
  2023年   1509篇
  2022年   3591篇
  2021年   4783篇
  2020年   3374篇
  2019年   2389篇
  2018年   2731篇
  2017年   3141篇
  2016年   2642篇
  2015年   4304篇
  2014年   5526篇
  2013年   6458篇
  2012年   7985篇
  2011年   8038篇
  2010年   7704篇
  2009年   7372篇
  2008年   7485篇
  2007年   7151篇
  2006年   6173篇
  2005年   5058篇
  2004年   3712篇
  2003年   2482篇
  2002年   2229篇
  2001年   1995篇
  2000年   1587篇
  1999年   856篇
  1998年   402篇
  1997年   331篇
  1996年   256篇
  1995年   209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9篇
  195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爆破条件对爆破震动信号分析中小波包时频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非平稳信号的小波包分析是在小波变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小波分析中没有细分的高频部分进一步分解 ,从而能够对信号局部信息进行更为精细的掌握。爆破条件是影响爆破震动时频特征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 ,针对在不同段药量、不同微差间隔时间及近似相同的其它条件下产生的爆破震动信号 ,运用小波包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时频分析 ,主要探讨了段药量、段微差间隔时间对爆破震动时频分布的影响规律。段药量对爆破震动波形时频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层小波包主振频带内的细节信号峰值质点振速方面 ,各细节信号的峰值质点振速随段药量增加而增大 ,但主振频带分布保持基本的一致性 ,同一主振频带下小波包细节信号的阻尼比也趋于一致 ;段微差时间间隔对爆破震动时频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延长各主振频带小波包细节信号的振动持时 ,不同微差单段波形的叠加增加了主振频带个数 (优势频率个数 )并使各频带内的优势频率值有微弱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2.
中子产额大于1.5×10^10n/s的密封中子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董艾平  李文杰 《核技术》1995,18(6):338-342
报道了一种中子产额大于1.5×1010n/s、靶和离子源都可拆卸的密封中子管,以它为核心研制的密封中子发生器已被用于中子照像等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3.
Cr12钢的预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Cr12钢经4种不同的预处理工艺处理后钢中碳化物的大小,数量,分布及钢的硬度,强度和韧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调质处理,高温固溶淬火+高温退火处理后,Cr12钢中碳化物的大小,分布及其组织,性能均优于常规球化退火预处理的。通过扫描电镜对冲击断口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新的预处理工艺提高韧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4.
钢管内径光电检测装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宏  宋路 《半导体光电》1996,17(3):261-266
介绍了一种检测细长钢管内径的光电检测装置。该装置利用线阵CCD作传感器,采用8031单片机作为主控制。  相似文献   
145.
航空油品高频/高压电脱水微观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并建立了一套高压电物理化学显微分析装置,为研究高压电物理化学领域的微观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采用该技术,研究了胜利稠油经6%加氢裂解柴油稀释的原料油的高频/高压电脱水的微观机理。该原料的脱水率达96.7%,高于传统的电脱水方法。  相似文献   
146.
147.
针对稠油黏度高、密度大、驱替效率低,常规方法开采困难等问题,开展了稠油开采装置研究。介绍了全液压稠油开采装置在原油开采过程中的加热功能,分析了采油装置系统井下流体流动及传热过程。结合理论研究方法和热力学计算,建立了井下流体热交换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矫正和求解。以实际油井参数和液压油的流量、温度为输入参数,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了井下热交换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改进了已获得的热交换理论方程和模型,并得出了原油的产量与液压油的输入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温提采原油所需要的最小液压油输入量。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不同井况和不同输入状态下的流体传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8.
介绍了涡流法和同位素法2种结晶器钢水液面自动控制检测方式,及其在唐钢板坯连铸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9.
适用于高速长途DWDM系统的色散管理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速长途密集波分复用(DWDM)传输,必需采用各种各样的色散补偿、色散管理技术,其中,交替使用正负色散光纤构成色散管理线路(DML)是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在国际上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还少见.文章以高速长途DWDM系统对传输线路的性能要求为基础,综述了有代表性的3种不同类型的DML的特点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0.
We propose a model-based automated approach to extracting microtubules from noisy electron tomography volume. Our approach consists of volume enhancement, microtubule localization, and boundary segmentation to exploit the unique geometric and photometric properties of microtubules. The enhancement starts with an anisotropic invariant wavelet transform to enhance the microtubules globally, followed by a three-dimensional (3-D) tube-enhancing filter based on Weingarten matrix to further accentuate the tubular structures locally. The enhancement ends with a modified coherence-enhancing diffusion to complete the interruptions along the microtubules. The microtubules are then localized with a centerline extraction algorithm adapted for tubular objects. To perform segmentation, we novelly modify and extend active shape model method. We first use 3-D local surface enhancement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tubule boundary and improve shape searching by relating the boundary strength with the weight matrix of the searching error. We then integrate the active shape model with Kalman filtering to utilize the longitudinal smoothness along the microtubules. The segmentation improved in this way is robust against missing boundaries and outliers that are often present in the tomography volum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our automated method produces results close to those by manual process and uses only a fraction of the time of the la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