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00篇
  免费   13490篇
  国内免费   6453篇
电工技术   8656篇
技术理论   5篇
综合类   9147篇
化学工业   12264篇
金属工艺   6485篇
机械仪表   7241篇
建筑科学   7435篇
矿业工程   3683篇
能源动力   3059篇
轻工业   9296篇
水利工程   3079篇
石油天然气   4433篇
武器工业   1386篇
无线电   11608篇
一般工业技术   8830篇
冶金工业   3893篇
原子能技术   1664篇
自动化技术   14779篇
  2025年   44篇
  2024年   1855篇
  2023年   1994篇
  2022年   3756篇
  2021年   4870篇
  2020年   3714篇
  2019年   2760篇
  2018年   2979篇
  2017年   3294篇
  2016年   3074篇
  2015年   4631篇
  2014年   5635篇
  2013年   6667篇
  2012年   7933篇
  2011年   8494篇
  2010年   7766篇
  2009年   7275篇
  2008年   7632篇
  2007年   7185篇
  2006年   6068篇
  2005年   4861篇
  2004年   3462篇
  2003年   2363篇
  2002年   2143篇
  2001年   1858篇
  2000年   1520篇
  1999年   911篇
  1998年   455篇
  1997年   353篇
  1996年   296篇
  1995年   266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7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32篇
  1951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对豆天蛾多糖CBP3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发现豆天蛾多糖CBP3的单糖组成是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是27.89∶1∶3.16,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等杂质成分。综合IR、1H-NMR、β-消去反应、KI-I2反应,X-衍射、扫描电镜分析,推测豆天蛾多糖CBP3可能为含羧基的酸性多糖,具有较长的侧链和较多的分枝,可能含O-型糖肽键,以β-型吡喃环的形式存在。有少部分多糖以晶体形式存在,大部分为无定形物质。   相似文献   
82.
面向用户群组的推荐主要面临如何有意义地对群组进行定义并识别,以及向群组内用户进行有效推荐两大问题。该文针对已有研究在用户群组定义解释性不强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社区的组推荐框架。该框架利用社交网络结构信息发现重叠网络社区结构作为用户群组,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并根据用户与群组间的隶属度制定了考虑用户对群组贡献与用户从群组获利的4种聚合与分配策略,以完成组推荐任务。通过在公开数据集上与已有方法的对比实验,验证了该框架在组推荐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蓝靛果花色苷的提取粗制品和纯化的精制品进行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比对实验,考察了p H、光照、温度、过氧化氢、糖等对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并比较了其总还原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抗氧化性能力。结果表明:在避光和p H为1、3的条件下,蓝靛果花色苷的保存率达85%以上,稳定性较好,且花色苷粗制品的稳定性优于精制品;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花色苷的稳定性急剧下降,在50℃以下花色苷较稳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葡萄糖、乳糖、蔗糖和淀粉对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均具有增强作用,过氧化氢对花色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且花色苷粗制品的耐氧化性明显强于精制品。此外,抗氧化性对比实验发现蓝靛果花色苷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能力,通过比较花色苷粗制品及精制品的EC50值可知,这两种花色苷制品的总还原能力及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略弱于同质量浓度的VC,但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均强于同质量浓度的VC,且花色苷精制品的抗氧化能力明显强于粗制品。   相似文献   
84.
目的:建立检测小鼠脑组织中色氨酸、5-羟基色氨酸、5-羟色胺和5-羟基吲哚乙酸含量的LC-MS/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TSK Gel amide 80(2.0 mm×15 cm,3μm)色谱柱,柱温35℃,乙腈:甲酸铵水溶液(15 mmol·L-1,p H5.5)(40∶60,v/v)为流动相,流速0.4 m L·min-1,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扫描。结果:4种待测物均在5 min内完成测定,色氨酸、5-羟基色氨酸、5-羟色胺和5-羟基吲哚乙酸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2、0.1、0.2、0.2 ng·m L-1,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5、0.02、0.05、0.05 ng·m L-1,在1500 n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方法的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均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将该方法应用于口服萱草花总黄酮的小鼠脑提取物检测后发现:脑内四种待测物浓度明显发生改变,且变化规律与阳性药物帕罗西汀相同。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脑组织中色氨酸-五羟色胺代谢过程中的4种成分的测定,可应用于神经精神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5.
为提高大肠杆菌HY-05C在L-天冬氨酸生产过程中的菌体浓度,进而提高单位体积培养液中L-天冬氨酸酶酶活,本文对该菌株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通过正交实验对大肠杆菌HY-05C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g/L):富马酸铵10,玉米浆干粉8,酵母粉2,蛋白胨7,氯化钠5,磷酸二氢钾1,硫酸镁0.2。又进一步考察了对菌体浓度和酶活影响较大的因素初始p H和接种量,得到了最适p H=6.0,最佳接种量为1.0‰,在上述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对大肠杆菌HY-05C的酶转化进程进行测定,优化后培养液的转化效率较初始提高150%,同时也验证了通过发酵条件优化提高单位体积的菌体浓度,提高L-天冬氨酸转化效率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镁部分替代食盐进行腌制对风鸡品质的影响。使用不同比例的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镁部分替代食盐在4℃条件下腌制样品3 d之后,在15℃风干3 d得到风鸡产品,然后测定鸡胸肉的p H、色泽、质构、TVBN值、水分含量以及感官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100%Na Cl)样品相比,各替代组腌制样品的p H都显著降低(p<0.05)。而在风干结束时,各个替代组样品的水分含量、剪切力和TVBN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替代组样品的亮度、红度和黄度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Na Cl的比例降低和KCl含量的提高,出现明显的苦味而对感官品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保持风鸡原有感官品质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镁的替代比例,将有利于降低钠盐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87.
在贮藏期间,天鹅蛋容易被环境微生物通过蛋壳表面的气孔侵染而腐败,大大降低其市场价值。该研究从腐败天鹅蛋中分离得到5株细菌,对其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最终分别鉴定为氧化节杆菌(Arthrobacter oxydansi)、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麦氏弧菌(Vibrio metschnikovii)、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本研究为天鹅蛋的抗菌防腐贮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8.
为分析杜香多糖的单糖组成、酶抑制作用及抗氧化性能,采用高效阴离子色谱法、PNPG法及ABTS法对杜香多糖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检测得到杜香多糖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几种单糖组分;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与浓度呈正相关,在3 mg/m L时,抑制率达30%;清除ABTS自由基的EC50为2.25 mg/m L。杜香多糖含有丰富的单糖组成,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9.
为了优化高压二氧化碳(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HPCD)保鲜双孢蘑菇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分析HPCD处理压力、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双孢蘑菇硬度和颜色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HPCD保鲜双孢蘑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处理压力0.3 MPa,处理时间3 min,处理温度17℃;与对照相比,该条件HPCD处理后的双孢蘑菇可以更好的保持其硬度和颜色,低温贮藏8 d后的硬度为191.7 N(提高了18.85%),褐变指数(BI)为33.13(降低了16.80%)。因此,HPCD技术可以应用于双孢蘑菇的贮藏保鲜,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0.
In recent years, bayberry decline disease has caused significant damage to the bayberry industry. In order to evaluate whether humic acid can be used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ease,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nutritional growth and fruit quality of bayberry,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metabolit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humic acid not only improved the vigor and fruit quality of diseased trees, but also increased the 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A great increase was observed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cterial genus Mycobacterium and Crossiella; fungal genus Fusarium and Coniosporium. In contrast,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cterial genus Acidothermus, Bryobacter, Acidibacter, fungal genus of Geminibasidium and Mycena. Analysis of redundancies (RDA) for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the main four variables, including available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calcium,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 of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in bayberry rhizosphere soil at the genus level. The main four variables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bacterial communities than on fungal communities. In addition, ABC transporter, 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 galactose metabolism, and glutathione metabolism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umic acid, which changed the content of 81 metabolites including 58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metabolites such as isohexonic acid and carinitine, and 23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metabolites such as acidic acid, guaninosuccinate, lyxose, 2-monoolein, epicatechin, and pentonolactone. These metabolites als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ota at the phylum, order, and genus levels.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role of humic acid on plant growth and fruit quality, as well as rhizosphere soil characteristics, microbiota,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which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control of bayberry decline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