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39篇
  免费   10632篇
  国内免费   7885篇
电工技术   8354篇
综合类   10492篇
化学工业   11074篇
金属工艺   6418篇
机械仪表   6483篇
建筑科学   6520篇
矿业工程   3341篇
能源动力   2370篇
轻工业   10628篇
水利工程   2843篇
石油天然气   2801篇
武器工业   1332篇
无线电   9357篇
一般工业技术   7272篇
冶金工业   3575篇
原子能技术   1773篇
自动化技术   14123篇
  2024年   581篇
  2023年   1449篇
  2022年   3563篇
  2021年   4480篇
  2020年   3241篇
  2019年   2127篇
  2018年   2352篇
  2017年   2745篇
  2016年   2473篇
  2015年   3766篇
  2014年   4908篇
  2013年   6004篇
  2012年   7262篇
  2011年   7622篇
  2010年   7448篇
  2009年   7140篇
  2008年   7818篇
  2007年   7460篇
  2006年   6471篇
  2005年   5361篇
  2004年   3825篇
  2003年   2534篇
  2002年   2383篇
  2001年   2270篇
  2000年   1776篇
  1999年   635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14篇
  1967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25篇
  195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Warm extrusion of submicron crystalline Cu-5%Cr from 100 ℃ to 600 ℃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usion ratios and different extrusion temperatures on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submicron crystalline Cu-5%Cr were studie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extruded Cu-5%Cr were characterized by backscattered electron irnages(BS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extruded Cu-5%Cr were measured by means of microhardness and tens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dynamic recovery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of the extruded Cu-5%Cr are mainly produced in Cu matrix. The higher extrusion ratio leads to more uniform microstructure and finer Cu grains. When being extruded in the range of 100-600 ℃, dynamic recovery of Cu is the dominant process,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of Cu occurred above 300 ℃ is far from end. The most part of microstructure of as-extruded Cu-5%Cr is subcrystaUines produced by dynamic recovery, only a few recrystallines exist, and the average size of these grains is not larger than 400 nm. With extrusion temperature rising,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microhardness of Cu-5%Cr decrease, and elongation increases gradually.  相似文献   
972.
通过对X70和CF62钢焊接接头低温冲击试验和组织的测定,结合“西气东输”工程站场内焊接施工的实际要求,研究了以上两种材料的异种钢焊接要点,该工艺已作为“西气东输”工程站场内的焊接工艺方案,并可为异种钢管的焊接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73.
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在腐蚀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ECSPM)的工作原理出发,综述了近几年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在腐蚀电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在原位,局部腐蚀,腐蚀早期过程等电化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4.
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SiC纤维增强的钛合金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增强相为直径120μm左右并含有15μm钨芯的柱状纤维,β-SiC针状枝晶沿径向生长,其面垂直于枝晶生长方向并含有大量的层错和微孪晶。纤维与基体结构得很理想,界面非晶保护层在材料复合过程中未受损失。  相似文献   
975.
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不锈钢钝化膜的局部破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了评价钝化膜稳定性的光电化学方法——电位台阶光电流测量和恒电位光电流响应测量。研究了铁素体高铬不锈钢25Cr和奥氏体不锈钢AISl304,316L,321在0.1mol/LNaCI溶液中钝化膜的局部破坏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癸胺对AISI304不锈钢孔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钝化膜破坏后光电流增加;电位台阶光电流测量得出光电流开始突增的电位值与钝化膜的击穿电位对应,钝化膜破坏后光电流i_(ph)随电极电位增加值△E_b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钝化膜破坏的本质;缓蚀剂的加入改变了AISI304不锈钢i_(ph)  相似文献   
976.
辽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同时辽河也是一条多沙河流。据统计,1954—2010年系列辽河下游六间房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达3.32 kg/m3,辽河中下游的泥沙淤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对辽河中下游水沙特点更好的研究,摸清辽河中下游泥沙冲淤演变规律,特对辽河中下游各主要支流选取一个水文站作为控制,得出了辽河来水来沙特点是东部水量大,且西辽河是辽河干流泥沙最主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977.
以宝泉抽水蓄能电站机组为对象,从模型试验、现场试验以及CFD计算三个方面对水泵水轮机的"S"形特性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性、"S"形特性对真机运行的影响以及"S"形特性的水力机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78.
及时准确的日径流预测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及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为基础,以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排露沟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了流域日降水-径流模型,对流域未来1~7 d的日径流量进行了模拟预测。为检验SVM模型的有效性,模拟结果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VM和ANN均表现出了很高的精度;但相比于传统的ANN模型,SVM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表明SVM模型在半干旱山区小流域径流预测中有更好的适用性,可以用于流域中长期日径流预测,是资料有限的条件下中长期日径流预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79.
水轮发电机组是水电厂的核心设备之一,其运行状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水电厂的安全。本文在分析水轮发电组振动机理、监测内容及典型故障的基础上,对水轮发电组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80.
数控系统网络接口技术是实现数控机床实时信息采集的基础,是确保数控系统开放式、网络化及智能化的关键技术.通过对数控系统传统信息采集接口和基于网络的MTConnect标准的对比研究,基于后者在兼容性、跨平台性、可读性方面存在的优势,围绕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框架,本文设计一种基于MTConnect标准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采集接口.同时,为兼容传统信息采集接口,提出一种可拓展的通用接口架构,阐述架构间模块的功能及互联方式,并从数控系统数据项抽取、数据项适配器(Adapter)、接口代理(Agent)等方面重点阐述接口的设计.最后,在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上实现网络接口,并对相关时间延迟开展了测试与分析,表明了该通用接口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