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130篇
  免费   87430篇
  国内免费   58606篇
电工技术   41939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0316篇
化学工业   45668篇
金属工艺   36724篇
机械仪表   19430篇
建筑科学   25073篇
矿业工程   20052篇
能源动力   12306篇
轻工业   41340篇
水利工程   12639篇
石油天然气   18865篇
武器工业   6024篇
无线电   4756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482篇
冶金工业   13758篇
原子能技术   4246篇
自动化技术   74737篇
  2024年   3708篇
  2023年   7179篇
  2022年   11843篇
  2021年   14401篇
  2020年   14912篇
  2019年   21301篇
  2018年   23017篇
  2017年   25420篇
  2016年   24390篇
  2015年   26504篇
  2014年   27457篇
  2013年   28465篇
  2012年   30670篇
  2011年   28563篇
  2010年   26527篇
  2009年   23257篇
  2008年   21587篇
  2007年   20206篇
  2006年   17334篇
  2005年   14556篇
  2004年   14767篇
  2003年   10920篇
  2002年   10336篇
  2001年   9057篇
  2000年   7835篇
  1999年   5664篇
  1998年   4415篇
  1997年   3911篇
  1996年   3662篇
  1995年   3671篇
  1994年   3026篇
  1993年   2875篇
  1992年   2730篇
  1991年   1991篇
  1990年   1570篇
  1989年   1460篇
  1988年   1097篇
  1987年   368篇
  1986年   311篇
  1985年   221篇
  1984年   158篇
  1983年   123篇
  1982年   168篇
  1981年   168篇
  1980年   138篇
  1976年   239篇
  1975年   212篇
  1972年   238篇
  1971年   128篇
  1960年   20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Supported metal catalysts, particularly noble metals supported on SiO2,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silica–metal interface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nd in electronic device fabrication.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e.g., the stability of the metal–oxide interface at working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are not well-understood. In this review, the present status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l–silica interface is reviewed. Recent results of model studies in our laboratories on Pd/SiO2/Mo(1 1 2) using LEED, AES and STM are reported. In this work, epitaxial, ultrathin, well-ordered SiO2 films were grown on a Mo(1 1 2) substrate to circumvent complications that frequently arise from the silica–silicon interface present in silica thin films grown on silicon.  相似文献   
112.
油藏演化的两个极端过程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油气藏形成之后,在地质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储集层中的油气一般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当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油气藏中则发生明显的蚀变。其中两个极端的演化过程,一是抬升破坏形成生物降解沥青,一是深埋发生原油裂解转化成焦沥青和天然气。生物降解沥青没有一定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呈席状分布,沥青反射率低,抽提物具有明显的生物降解特征。原油裂解形成的焦沥青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沥青反射率很高而无常规抽提物。原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上与干酪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有别。图6参15  相似文献   
113.
盐卤除硝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采用氨碱蒸馏废液兑卤水进行除硝的新工艺 ,通过中试确定了该工艺的主要技术参数 ,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4.
介绍一种高度集成并具有广泛通用性的视频图象信号采集系统。系统的开发采用了功能强大的视频解码芯片SAA7114H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器件(FPGA),并考虑了在线编程的模式。文中给出了YUV色彩空间与RGB色彩空间的转换公式,经验证效果很好。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作为前端图象采集部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5.
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增长趋势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储量发现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石油产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用一个周期的单旋回哈伯特模型难以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开发历程,结合新一轮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分别采用4个和3个哈伯特旋回拟合石油地质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预测结果显示,2005-2015年渤海湾盆地处于石油地质储量发现高峰期,2015年左右其石油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处于下降趋势。实践证明,利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对具有“多峰”特征的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6.
针对火山岩储层的特殊性(复杂性、离散性和随机性),应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火山岩测井解释中岩性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样本集和初始权重的建立,以及模型的优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会图和多元统计法的学习样本生成方法,即根据取心岩样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用交会图技术建立样本集,采用聚类分析和距离判别法确定初始权重。将研究方法应用在松辽盆地杏山地区火山岩岩性识别问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岩性解释符合率高于90%。文中通过四种岩性识别处理模式的对比研究,表明赋权重处理模式为最优处理模型。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经验和测井曲线信息建立典型可靠的样本文件,同时考虑神经网络方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优选模型和计算参数才能使预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7.
文中叙述了繁峙孤山水库险加固工程帷幕灌浆的施工方案选择、施工过程及工程的质量检查。  相似文献   
118.
有植被的河道水流紊动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有植被的河道水流紊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复式断面河道滩地种植柔性植被后,滩地糙率增大,水流紊动更为剧烈,河道水流紊动强度峰值由原先的滩槽交界区转移到滩地区.滩地的水流紊动强度沿程递减;滩槽交界区的水流紊动强度沿程不断增大;主槽的水流紊动强度主要与床面糙率有关,滩地植被影响了滩地水流的归槽时间,使主槽水流流速沿程增大.  相似文献   
119.
基于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楠  赵宏 《通信学报》2003,24(3):130-138
为了解决大规模、异构网络环境下基于“管理员密集”的传统网络管理模式带来的低效率和高出错率问题,提出了一种网络自管理模型,从网络管理的自动初始化和动态自管理两个方面实现对网络自动、自主、自适应的管理;提出了管理定位服务这一关键技术,在多个管理站协同工作的分布式网络环境中为设备自动定位出合适的管理站及初始的管理任务;采用可伸缩的分布式体系结构,适应了大规模网络的规模可变性等特点;基于mobile agent的管理框架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自适应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0.
Ordered porosity metal materials belong to a relatively new class of porous materials named gasar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omplex physical phenomena in the production of gasars. Analyses for heat transfer, solidification kinetics and gas diffusion were coupled to describe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gasar structure. Several criterial functions were introduced to provide significant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erating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and the final structure. The computational outcome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 gasar ingots.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hat would provide approximately constant physical conditions on the solidification front. The structure sensitiveness of gasars with respect to the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