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篇 |
化学工业 | 3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1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4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篇 |
冶金工业 | 9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本文研究了以高炉渣为原料合成类水滑石和沸石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了吸附性能测试。采用XRD和SEM对合成产物进行物相和形貌表征,结果证明:控制滤液p H=12,陈化温度80℃,陈化时间为8 h,能得到形貌较好的类水滑石;控制合成硅铝比为1,100℃加热5 h,可以合成得到Na A型沸石。通过类水滑石吸附Cr(VI)和沸石吸附溶液氨氮实验研究了合成材料的吸附性能。类水滑石对Cr(VI)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在实验条件下30 min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去除率为56.8%;沸石对于氨氮具有明显吸附效果,在实验条件下在60 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69.9%。高炉渣合成的类水滑石和沸石均可应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13.
14.
大坝安全监测的位移分布数学模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前应用于大坝安全监测的数学模型都是对某一单个测点建立的,不考虑测点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提出了建立坝体位移分布数学模型的方法。这种模型同时利用多个测点的测值序列,直接建立位移分布(例如挠度曲线,坝顶位移分布曲线等)与外部荷载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建立坝体位移分布统计模型、混合模型的具体方法,并对其效果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马铃薯贮藏品质,分别使用不同功率微波对马铃薯块茎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马铃薯保存在4℃的冰箱里,贮藏期间每10 d测量马铃薯的失重率、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淀粉含量、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微波处理能够有效提升马铃薯的贮藏品质,但微波处理不足(115 W/1 min)对马铃薯贮藏品质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微波处理过量(220 W/3 min)则会对马铃薯生理和品质造成损伤。实验中以微波功率220 W处理2 min的保鲜效果最佳,能够有效避免马铃薯块茎质量及Vc的损失,保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淀粉含量,减缓褐变指数的升高,抑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该研究为马铃薯提供了微波处理提升贮藏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花岗岩型铀矿是与花岗岩存在密切空间联系和成因联系的热液铀矿。研究表明,花岗岩型铀矿的形成与特定花岗岩有关,黑云母的矿物化学差异在评价花岗岩铀成矿潜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论述近年来产铀性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化学进展,探讨黑云母的矿物化学特征在花岗岩产铀性研究中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相较于同时代非产铀花岗岩,产铀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多为铁质黑云母和铁叶云母,产铀花岗岩的黑云母明显更富铁。(2)从黑云母铁镁指数来看,产铀花岗岩大多小于0.38,为改造型花岗岩,其原岩来自地壳,属S型花岗岩。(3)黑云母结晶温度和氧逸度也是评估热液成矿潜力的另一重要指标。产铀花岗岩的黑云母结晶温度和氧逸度普遍低于同期非产铀花岗岩。(4)黑云母的氟质量分数也是造成同期相邻花岗岩产铀能力差异的原因,氟质量分数越高,越有利于熔体中铀的富集从而导致富铀矿物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19.
基于气田物联网现状,依据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行业实际需求,对气田生产物联网系统架构与功能予以简要阐述,并从采集与控制、网络数据传输、生产运行监控与管理三个层面对气田生产物联网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针对性地解决气田生产过程中各类井站(采气井、集气站)生产数据(含实时视频)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实时远程监视与控制、远程电子巡井等问题,实现了气田井站数据的实时统计、实时分析、实时诊断、实时预警、在线生产管理和统一指挥,同时以苏里格气田物联网系统部署与应用为案例对气田物联网系统的运行与效果进行了总结介绍,并展望了气田物联网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纳米NiO粉体为Ni源,通过热扩渗在低碳钢表面制备Fe-Ni合金层,研究了处理温度对Fe-Ni合金层表面状态、结构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温度高于800℃可在低碳钢表面形成厚度20—25μm、表面Ni含量(原子分数)高于25%、与低碳钢基底形成了冶金结合的Fe-Ni合金层,处理温度不低于900℃时Fe-Ni合金层为单一α-Fe固溶体相。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Fe-Ni合金层在质量分数为3.5%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提高。在3.5%的NaCl溶液中Fe-Ni合金层的Ecorr均较低碳钢的Ecorr发生了正移,Fe-Ni合金层的icorr均较低碳钢的icorr有不同程度的降低,Fe-Ni合金层的电化学阻抗均大于低碳钢的电化学阻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