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0篇
石油天然气   83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最近.大庆石化化肥厂深入挖掘装置节能潜力,通过对尿素熔融泵采用加装永磁调速驱动器的方法.可达到年节约费用2.63万元的成效。  相似文献   
72.
2006年11月18日,中国石化扬子石化分公司扩建的450kt/a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装置建成投产,使该公司的PTA总产能超过1050kt/a,成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家PTA产能超过1Mt/a的企业,成为我国1000kt/aPTA生产基地之一。该450kt/a PTA扩建装置于2004年3月22日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采用英国Invista公司的专利技术,设计单位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和扬子工程设计公司。新建装置和原有装置融为一体,公司工程、原材料储运、成品包装和运输等全部依托原有装置。该装置生产规模大,采用最新催化氧化尾气处理技术,产品品质优良,降低了物耗、能耗,平均节约原料PX1700t/a,节约能耗(折合标准油)48kt/a。  相似文献   
73.
英国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生产商璐彩特(Lucite)国际公司将第一次采用其α-MMA新技术在新加坡建设甲基丙烯酸甲脂(MMA)装置,这是该工艺开发10年后将建设的第一套装置,能力为120kt/a,已于2006年8月中旬投入建设,定于2008年初投产。该装置设计采用的擞据来自完全一体化、连续式的微型装置(由Davy过程技术公司建造)。该微型装置概念包含了中型装置至工业规模装置的设计详情,而却可按实验室规模的费用基准操作,典型的放大因子为10000~30000,可代替常规开发路线(设计、建造和运作验证装置)所需的5年时间和1000万英镑的投入。该微型装置概念使放大到工业装置的中试时间减少到3年。  相似文献   
74.
杜邦公司于2007年12月初做出评测指出,生物燃料在抑制全球变暖和减少美国对烃类燃料的依赖方面将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5.
Mission生物燃料公司与中国东河能源资源和科技(浙江)公司于2007年3月签署协议,将组建合资企业生产生物柴油以供应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76.
卡塔尔Oryx GTL装置成功投产后将首次生产出天然气制合成油产品,产品将于2007年3月底在国际市场上上市。  相似文献   
77.
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23日提出,通过大量使用乙醇、适度提高汽车效率以及通过技术解决方案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78.
生物柴油通常由植物油和动物脂肪(三甘油酯)经碱催化酯化成为脂肪酸酯类来制取。这一过程需采用预处理步骤以从进料中去除游离脂肪酸,另外,因存在游离脂肪酸使反应速率降低,并因脂肪酸酯与甘油产物相分离困难,致使产率降低。碱催化剂从甘油中去除也困难,同时含碱废水必须从过程中予以处理。虽然已经开发了一些替代路线生产生物柴油,如基于超临界醇或酶的工艺,但需要耐高压/高温设备或需采用高稳定性和活性的酶类,距离工业化尚远。  相似文献   
79.
以γ-Al2O3粉末及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水热处理技术,成功制备了柱状碳酸铝铵团簇,并以此柱状碳酸铝铵团簇为前躯体制备氧化铝。采用XRD、SEM、N2吸附-脱附、TEM等技术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配比等因素对柱状碳酸铝铵形貌的影响,并研究其高温相变过程及相应γ-Al2O3的结构特性。研究发现,合成柱状碳酸铝铵团簇的最佳反应条件:γ-Al2O3粉末与碳酸氢铵质量比为1:1.75,反应温度为140 ℃,反应时间为6 h。合成的柱状碳酸铝铵团簇直径为5~15 μm,该碳酸铝铵团簇由直径为50~100 nm、长为0.5~3 μm的柱状碳酸铝铵交叉堆积而成。焙烧温度为600,800,1 000,1 300 ℃时,碳酸铝铵团簇依次转变为γ,η,α相氧化铝。以柱状碳酸铝铵团簇为前躯体制备的γ-Al2O3的比表面积为300 m2/g、孔体积为0.67 mL/g,直径15 nm以上孔的体积占总孔体积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80.
随着新型分离技术开发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膜分离、结晶分离、超临界萃取、吸附分离、超重力精馏等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化工生产实践中。浙江工业大学开发的超重力场精馏技术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其专利产品为折流式超重力床,这个仅1 m高的设备可代替约10 m的传统精馏塔,不仅使设备体积大大缩小,并且在分离热敏性物质或者高黏度物料方面较传统设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