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81篇 |
免费 | 319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41篇 |
综合类 | 379篇 |
化学工业 | 566篇 |
金属工艺 | 169篇 |
机械仪表 | 272篇 |
建筑科学 | 631篇 |
矿业工程 | 323篇 |
能源动力 | 91篇 |
轻工业 | 411篇 |
水利工程 | 207篇 |
石油天然气 | 201篇 |
武器工业 | 96篇 |
无线电 | 41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17篇 |
冶金工业 | 142篇 |
原子能技术 | 105篇 |
自动化技术 | 5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212篇 |
2022年 | 204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185篇 |
2019年 | 219篇 |
2018年 | 213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50篇 |
2014年 | 321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85篇 |
2010年 | 228篇 |
2009年 | 224篇 |
2008年 | 220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83篇 |
2005年 | 142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4.
105.
为明确苏香粳大米的风味特征和适口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phase 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GC-IMS)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电子鼻(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 nose,MOS E-nose)技术研究不同品种、生态区、干燥方式下大米的风味差异,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苏香粳大米的挥发性风味特征,并对大米的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的总贡献率分别为99.08%和96.69%,通过整体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可有效区分粳稻品种、不同生态区与干燥方式;GC-IMS共检测出61种物质,能定性的47种,其中苏香粳100大米的酯类和2-乙酰基吡咯啉含量较高,香味突出,产地环境改变和低温烘干可以提升挥发性物质含量尤其是香气物质。苏香粳大米蛋白质含量、精白度和亮度(L值)、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均高于同一成熟期的大米品种,不同产地环境下大米外观品质和蒸煮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低温烘干方式显著提升大米的适口性指标。因子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4.4%,第一主成分对应的主要贡献品质指标是硬度、咀嚼性、胶黏性,第二主成分对应的主要贡献品质指标是L值、a值、b值、蛋白质含量。本研究为苏香粳系列大米推广应用、不同生态区优质栽培以及干燥方式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为降低聚丙烯(PP)补片的炎性反应,利用多巴胺氧化自聚合,在PP单丝表面制备了聚多巴胺(PDA)抑炎涂层,并对PDA-PP补片的微观形貌、表面成分、接触角、涂层稳定性、力学性能、体外抗氧化和体外抗炎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PDA可在PP单丝表面形成分布均匀的微纳米颗粒涂层,进而使得PP表面的理化性能呈现出相应的变化;PDA不影响PP补片的力学性能,且抗氧化能力和形貌稳定性均可满足炎性反应初期调控的需求;通过炎性应答标志TNF-α和IL-6的24 h释放量可知,黏附于PDA-PP的巨噬细胞较PP补片分别降低了93%和100%的释放,初步证实PDA涂层可有效降低PP补片的体外炎性反应,进而有望应用于临床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07.
茶叶和酒作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具有深厚的饮用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开始追求优质、健康、养生的饮品,对中国传统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中国创新性地将茶与酒进行了有机融合,随后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丰富的茶酒产品。本文对发酵型、配制型及其他类型茶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浅析,基于茶酒产品的优、缺点提出了后续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以期对中国茶酒产业产品创新、品质提升及标准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中国茶酒产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8.
发酵是食品保鲜的重要策略。发酵食品是种类各异的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赋予产品特殊的风味。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针对性强、普遍存在的微生物调控机制。其以种群密度为基础,通过感知信号分子浓度的方式,调控多种基因表达的行为。根据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将群体感应系统划分为三大类。本文概述发酵食品、三大类群体感应系统,阐述群体感应系统对微生物共培养的积极作用、防治有害微生物及对发酵食品品质的影响。从群体感应的角度出发,拓宽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研究旨在开展试食试验研究,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观察和比较,验证虾青素软胶囊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人体皮肤水分的改善效果。纳入114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试食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试食组每日口服虾青素软胶囊2次,每次1粒,连续服用30天。对照组采用服用等剂量的安慰剂,每次1粒,连续服用30天。观察两组受试者的一般状况,检测安全性指标和功能指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两种研究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受试者一般状况良好,检测指标未见异常,表明受试样品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试食前测定两组皮肤水分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可得对照组的皮肤水平略高于试食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进行组内自身比较,试食组试食前后皮肤水分自身比较有显著改善(P<0.001),但对照组试食前后皮肤水分自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食后试食组皮肤水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试食组总有效率为5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虾青素胶囊具有改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建立基于双Y型层流和三相层流微流控芯片的液液萃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玉米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方法 设计了双通道和三通道入口的的两种芯片,对芯片通道表面经过前处理,用注射泵引入含有黄曲霉毒素B1的样品溶液及萃取剂甲醇溶液于芯片中进行液液萃取,将所得的萃取液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对样品溶液与萃取剂的流速、芯片萃取通道的宽度等因素进行考察。结果 经纯水处理风干后的芯片,样品溶液流速为200 μL/h、甲醇流速为300μL/h,萃取通道宽度为 200μm的三相层流微流控芯片的萃取效果更好。在最优流速下平行实验6次,RSD为5.6%,芯片对黄曲霉毒素B1的萃取率为96.8%。结论 三相层流微流控芯片比双Y型层流微流控芯片对黄曲霉毒素B1的萃取率更高、萃取时间更短,并为检测其他食品污染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