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化学工业 | 17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建筑科学 | 22篇 |
能源动力 | 7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介绍一种与菲涅尔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匹配的新型吸收器,在吸收器上方固定CPC,以增加其集热效率。首先理论上分析聚光系统的光学效率以及吸收器的集热效率和效率;然后通过实验测定导热油在吸收器不同进口温度和流量下的集热性能。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集热效率和归一化温度T~*的线性关系,获得整个聚光集热系统的光学效率η_0。最后通过效率确定吸收器在不同流量下的最佳运行温度T_(opt)在流量580 L/h时约为145℃,在流量400 L/h时约为142℃。 相似文献
82.
83.
介绍了季节性蓄热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分析了水蓄热、砾石-水蓄热、埋管蓄热以及含水层蓄热4种常用的显热蓄热方式,总结了不同方式的特征和各自的适用场合。简要概括了季节性蓄热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当前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列举了一些系统实例。针对当前情况下系统设计和运行阶段中常见的问题,如热泵的使用、蓄热系统的保温和密闭性以及系统造价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介绍了潜热蓄热和化学蓄热两种新的太阳能蓄存方式,并提出这两种蓄热也有潜力被用于季节性蓄热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中;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4.
85.
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逐渐上升及快充过程中电池发热量大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蜂窝型单面吹胀铝板作为电池冷板的一种新型冷媒直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制冷剂在流道内的高沸腾传热潜热处理动力电池热负荷。为了研究此冷媒直冷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性能,构建了新型直冷系统的实验测试装置,并在UDDS标准工况下进行实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在6 k W下的最大设计发热量下,系统在150 s左右可快速响应热管理需求,具有较快的温度响应特性;电池冷板表面平均温度可控制在15~20℃的最佳温度区间,并达到温差小于4℃的良好均温性,且系统COP稳定在2. 8以上。 相似文献
86.
87.
88.
以无玻璃盖板管板式PV/T组件为研究对象,采用Trnsys软件仿真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发电角度确定吸热板厚度、换热管数量及换热管管径;从成本角度提出适用于不同效率组件、不同光资源区域工况下的最佳设计参数。结果表明:换热管管间距、吸热板厚度和换热管内径对管板式PV/T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以实现PV/T发电性能不低于传统PV组件为目标,换热器结构参数建议为吸热板厚度0.4 mm、换热管管径6 mm及换热管管间距不大于99.2 mm;以全生命周期内总投入最低为目标,Ⅱ类光资源地区最佳管间距为70.86 mm,Ⅲ类和Ⅳ类光资源地区的最佳管间距为82.67 mm;优化后PV/T组件的太阳能利用率达到42.75%~48.69%,发电效率比传统PV高1.17%~2.08%。 相似文献
89.
内插式太阳能真空管空气集热器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内插管式真空管空气集热器管内空气流动与换热的三维瞬态模型,该模型能够反映真空管吸热层表面辐射热流随时间和各微元位置不同而变化的特点。对不同工况下集热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内插管与真空管吸热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进行预测。同时对横双排内插管式真空管空气集热器进行实验研究,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集热器的集热温度、瞬时集热效率、热损系数等性能参数,该集热器春夏季在30~80℃的集热温度范围内,集热效率在50%~70%之间,热损系数集中在2~6W/(m~2·K)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0.
传统直膨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适应性欠佳,影响其在寒冷地区使用,通过采用补气增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其低温条件下的供热能力。以所提出的采用PVT集热/蒸发器的补气增焓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环境条件、太阳辐射强度、注入蒸汽质量流量对该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当环境温度为-10℃,太阳照强度为500 W/m2时,性能系数(COP)可达4.3,比使用补气增焓(VI)循环的空气源热泵(ASHP)系统高63.6%。以当量热价(LCOH)作为指标与其他3种供热系统进行比较,所提出的系统经济性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为补气增焓热泵系统在寒冷气候地区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