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篇 |
综合类 | 17篇 |
化学工业 | 37篇 |
金属工艺 | 8篇 |
机械仪表 | 6篇 |
建筑科学 | 15篇 |
矿业工程 | 4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轻工业 | 34篇 |
水利工程 | 4篇 |
石油天然气 | 12篇 |
无线电 | 13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MN150412单片机在微波炉智能控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MN150412这一非常适于用在家用电器智能化的单片机在微波炉智能化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2.
23.
提出了二极管方程一种新的解析近似解。使用精确的一阶及二阶微分和改进的牛顿-拉夫森方法,推导出一个简洁的二极管方程解析近似解。较之先前的二极管方程解法和近似,该解析近似解显著提高了二极管电流计算的精度和效率。同时,用户在将MOSFET模型如ACM、EKV和BSIM5中的二极管模型和反型层电荷模型实现到诸如SPICE等电路仿真模拟器中时,该解析近似解提供了高精度和高效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一种基于0.18 μm SiGe BiCMOS工艺的,可应用于高速通信的25 Gb/s可变增益放大器(VGA).该放大器由核心电路、输出缓冲器和偏置电路组成,核心电路采用改进型Gilbert结构,增大了电路的增益动态范围;同时采用电感峰化技术克服大寄生电容来实现宽带特性.后仿真结果表明,该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最大增益为20.15 dB,-3 dB带宽(BW)为26.8 GHz,可支持高达25 Gb/s的数据速率,在3.3 V电源电压下的功耗为26.4 mW,芯片大小为1 120 μm×1 167 μm. 相似文献
25.
有源阵列天线系统的噪声是有源相控阵雷达、通讯等系统噪声的主要成分,本文从微波网络理论入手,结合统计理论对有源阵列天线的噪声温度进行理论分析,为有源阵列天线系统噪声的分析、设计和测试提供了完整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6.
27.
28.
基于0.13 μm SiGe Bi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D波段的并行微带线90°相位反相器,它由一个180°核心反相器和带有两个并列双地槽的平行微带线构成。采用两侧带有并列双地槽的平行微带线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该90°反相器的阻抗匹配和能量损耗,从而实现低的插入损耗、回波损耗和相位误差。通过3D建模和电磁场全波分析得到,该90°相位反相器的回波损耗S11的 -20 dB带宽为116~218 GHz,基本覆盖了整个D波段,在155 GHz工作频率处S11可以达到-65 dB;插入损耗S21的-1 dB带宽为80~220 GHz,在155 GHz工作频率处S21可以达到-0.47 dB;±5°相位误差带宽为150~163 GHz,在155 GHz工作频率处的相位误差为1.15°,非常适合于D波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29.
30.
基于等价掺杂转换理论的应用,得到了解析计算非对称线性缓变P-N结击穿特性.由于非对称线性缓变P-N结是单扩散P-N结的一个恰当近似,因而,研究其击穿特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功率器件P-N结的终端结构.运用等价掺杂转换方法的基本理论得到了不同扩散掺杂梯度和衬底浓度组合系列的击穿电压.研究了最大耗尽层宽度在扩散侧和衬底侧的扩展,给出了它们随扩散掺杂梯度和衬底浓度组合的变化而出现的不同特点.本方法预言的最大击穿电压较之单纯的突变结和对称线性缓变P-N结更接近文献报道的结果,显示了等价掺杂转换理论的理论计算非对称线性缓变P-N结击穿电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