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28篇
化学工业   91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22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通过聚氧化乙烯(PEO)与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CL-b-PMMA)的共混来调节聚己内酯(PCL)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嵌段的微相分离行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PEO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分子质量对PCL-b-PMMA/PEO共混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薄膜形成了以PMMA/PEO为连续相,PCL呈柱状微区垂直于薄膜表面的微相分离形貌,PMMA/PEO链段无法在PCL柱状微区上方形成完全覆盖,导致薄膜表面形成许多孔洞。随着PEO含量增加,PCL链段聚集趋势增强,柱状微区尺寸不断增大;随着PEO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PMMA/PEO在PCL微区上方形成的有效覆盖减少,薄膜表面的孔洞数量和尺寸增大;当PEO与不同嵌段比PCL-b-PMMA共混后,随嵌段共聚物中PCL链段体积分数增加,柱状微区向层状形态转变,薄膜表面孔洞消失。  相似文献   
82.
通过开环聚合(ROP)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不同嵌段结构的嵌段共聚物PCL-b-PMMA,使用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发生了微相分离,聚ε-己内酯(PCL)链段形成柱状微区;PCL链段体积分数较低时,薄膜表面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链段聚集为主,但未在PCL柱状微区上方形成覆盖,从而在薄膜表面形成孔洞;随PCL链段体积分数增加及PMMA链段分子量下降,PCL柱状微区面积增加,向薄膜表面迁移并逐渐形成覆盖,造成薄膜表面孔洞消失。  相似文献   
83.
使用DSC对间规立构聚丙烯(sPP)和等规聚丙烯(iPP)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间规聚丙烯具有与等规聚丙烯不同的结晶结构。修正的Avrami方程和Ozawa方程对非等温结晶过程处理得到的结晶动力学参数表明两种聚丙烯非等温结晶过程中的成核和生长机理不同;由于立构规整性的差异,间规聚丙烯的结晶速度明显低于等规聚丙烯。  相似文献   
84.
85.
本文测定了在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下,于空气中降解脱氯化氢的聚氯乙烯(PVC)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建立了以紫外——可见光谱吸收面积表示降解后的PVC中共轭多烯含量及着色程度,并用以评价其热稳定性的方法。还研究了引发剂及稳定剂对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VC中共轭多烯含量及着色程度随降解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随降解时间增加先迅速而后缓慢增加;采用EHP引发剂及聚合配方中添加适量有机锡稳定剂均有利于提高树脂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6.
LDPE熔融接枝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介绍了马来酸酐(MAH)、丙烯酸(AA)、乙烯在三乙氧硅烷(A151)与LDPE的挤出熔融接枝工艺以及枝物与氢氧化铝(ATH)配合后填充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了挤出温度、DCP用量和MAH用量对接枝物分子结构的影响,得出温度在210-230℃的范围内挤出物的接枝及MFI变化不大,当温度升到250℃后接枝率及MFI均不下降,DCP用量达到0.10phr以后,接枝率渐趋平衡而物料的MFI却迅速下降,表明有严重的交联反应;随MAH用量的增加,接枝率相应增加,当用量达0.5phr后接枝率基本稳定,不随MAH用量增加而继续提高。由接枝物-ATM填充体系的拉伸强度(σ拉)表明,虽然三种不同单体接枝的LDPE自身的σ拉与纯LDPE基本相同,但填充体系的σ拉均明显高于未接枝的。PE与ATH以1:1双例配合时,测得PE接枝MAH和枝A151的σ拉分别为15.3MPa和14.9MPa,比相同配比下未接枝的7.4MPa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87.
PBT/PP—g—MAH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马来酸酐化聚丙烯(PP-g-MAH)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并与PBT/PP机械共混体系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马来酸酐化聚丙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共混物两相的分散性及界面条合性,使共混物的冲击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8.
分别制备了以聚丙烯(PP)为亲油链段,聚乙二醇(PE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为亲水链段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并将其用于PP薄膜的表面改性。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表征薄膜的表面组成、形貌和亲水性,比较不同亲水链段在聚丙烯薄膜中迁移扩散及在薄膜表面聚集的情况。研究发现,亲水链段向薄膜表面迁移扩散并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的顺序为:PEG链段>PVP链段>PHEMA链段>PMMA链段。亲水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形成柱状微相区,微相区的分布密度与亲水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的顺序一致。由于PEG链段在薄膜表面的聚集浓度和微相区分布密度最高,表面改性效果最明显;而PMMA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最低,极性较弱,表面改性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89.
PC/ABS共混合金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中丙烯腈(AN)、顺丁橡胶(PB)含量变化对聚碳酸酯(PC)/ABS合金相容性的影响,并且通过计算合金体系中两组分的相互作用参数X12对PC/ABS合金的相容性进行了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当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中AN质量分数为24%左右时,X12值最低,合金相容性最好;此时合金中分散相尺寸仅为0.5μm左右,且ABS均匀分布于PC基体中,ABS中PB含量变化对合金相容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0.
俞强  刘春林 《中国塑料》1993,7(2):14-20
本研究利用单螺杆挤出机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尼龙6/接枝聚丙烯塑料合金,并测定了其吸水性、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结果表明:接枝聚丙烯可以改善尼龙6与聚丙烯之间的相容性,合金的吸水率明显降低,在保持较高刚性的同时冲击性能优于尼龙6。流变测定表明:尼龙6/接枝聚丙烯合金的假塑性增加、熔体粘度上升、成型加工性较尼龙6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