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7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0篇
金属工艺   2篇
矿业工程   30篇
冶金工业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为实现铜矿选冶渣复合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以四川某铜矿选冶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盐还原菌为固化/稳定化微生物,探讨了其生长特性、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变化规律及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在修复铜矿选冶渣时生长迅速,适合作为修复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由于铁、锌、铜、铅等重金属活性差异较大,因此其固化效果亦有显著差异;修复30 d时,重金属Cu、Pb、Zn、Fe的最佳接种量分别为5%、10%、15%和15%,生物有效性降低率分别为72.36%、98.37%、43.01%和79.31%;随着固化时间的增加,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先增后减,但并不影响其修复效果。因此,硫酸盐还原菌可同时修复多种重金属离子,有效解决某铜矿选冶渣中铁锌铜铅的复合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42.
采用摇瓶实验,以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t.f)浸出黄铁矿-黄铜矿,重点研究了基础培养基、矿物配比和粒度组成等因素的影响.黄铁矿能促进黄铜矿的微生物浸出,以采用无Fe 9K培养基效果较好,它对应铜浸出率是9K培养基的1.68倍;采用宽粒级矿物时铜浸出效果较好,且铜浸出率与黄铁矿和黄铜矿的质量比有关,当质量比为2:2时铜浸出率最高可达45.58%;黄铁矿含量大小是影响铜浸出率高低的实质,当质量比小于等于5:2时以At.f菌的氧化作用为主,当质量比为10:2时以硫化矿间的原电池效应为主.浸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采用无Fe 9K培养基时浸渣中生成的钝化物黄钾铁矾较少,故黄铁矿可以很好地替代9K培养基中的FeSO4,并能与黄铜矿形成原电池效应,从而促进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43.
某复杂难选铁矿石提铁降硅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山西某难选高硅铁矿石进行了可选性试验研究。针对矿石嵌布粒度很细的特点, 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提铁降硅。得出适宜的磨矿制度: 一段磨矿粒度为-0.074 mm粒级占40%, 二段磨矿粒度为-0.038 mm粒级占85%; 对粗精矿再磨后的不同选别工艺进行了对比, 推荐最佳的工艺为磁-浮联合选别, 可获得全铁品位为65.37%、二氧化硅含量为4.26%的铁精矿, 达到了较好的提铁降硅效果。  相似文献   
44.
对某地锂辉石浮选尾矿进行长石和石英浮选分离试验,探索了无氟有酸法和有氟有酸法2种浮选工艺.氢氟酸法进行了搅拌擦洗时间、氢氟酸用量、十二胺用量和浮选时间等条件试验,在条件试验的基础上,依次进行了长石浮选开路试验和闭路试验.结果表明,通过“1粗2扫1精”闭路流程试验,可获得K2O、Na2O品位分别为4.13%、7.46%,回收率分别为98.03%、98.42%的长石精矿.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长石精矿、石英精矿(长石浮选尾矿)均达到工业要求,实现了锂辉石浮选尾矿综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5.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浮选试验等技术手段,揭示朝鲜某石墨矿工艺矿物学特征,探明磨矿细度、浮选工艺流程和参数,筛选适宜捕收剂和起泡剂,并确定其用量。结果表明,石墨矿主要有用矿物为石墨、炭质及少量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黄铁矿等,矿石呈钢灰色,细晶质鳞片变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为典型隐晶质石墨矿。粗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为-0.074 mm含量79.10%、乳化煤油用量为2800 g/t、MIBC用量为180 g/t、浮选时间为5 min;较为合理的工艺流程:1次粗选、1次扫选,粗选精矿和扫选精矿混合再磨,然后经过5次精选,将精1、精2、精3和精4中矿混合再磨再选,再选精矿返回精1,获得固定碳含量87.40%、回收率93.11%的石墨精矿。  相似文献   
46.
绢云母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以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为主的混合菌,研究绢云母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的浸出率随着绢云母粒度的减小而增加,随着绢云母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添加粒度为-33μm、质量分数为5.0%的绢云母时,铜的最高浸出率为54.88%,比不添加绢云母时的铜浸出率提高了约12%,表明绢云母能促进黄铜矿的微生物浸出。绢云母的加入可使浸出体系pH值降低,最终pH值低于1.22。在浸出过程中,新生成的物质主要是铵黄铁矾,它覆盖于黄铜矿的表面,对微生物浸出铜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7.
针对西藏某铜钼矿石进行了浮选工艺试验研究。采用铜钼混合浮选-铜钼混合精矿再磨后铜钼分离的选别工艺流程及适宜的药剂制度,小型闭路试验获得了钼精矿品位45.34%、钼回收率74.82%,铜精矿品位31.75%、铜回收率96.39%,其中铜精矿含金18.05 g/t、含银347.70 g/t、金回收率49.41%、银回收率68.91%。  相似文献   
48.
废弃印刷线路板(WPCBs)成分复杂,富含多种有色、稀贵金属,具有环境危害大、潜在价值高等特点。为使业界较全面地了解微生物在WPCBs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状况,推动该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化能自养菌和异养菌浸出WPCBs中有价金属、微生物吸附法回收WPCBs浸出液中金属离子等3方面的发展,指出今后应加强高效菌种的选育、WPCBs微生物柱浸或搅拌浸出理论研究以及大颗粒WPCBs微生物搅拌反应器的研发等工作。  相似文献   
49.
以美人蕉、还原铁粉和膨润土为原材料制备植物基铁碳微电解材料,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Fe/C物质的量比、炭化温度和焙烧温度3个影响因素,后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均质化-炭化-焙烧”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优制备条件。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方法,探究烧制温度对植物基铁碳微电解材料固有性质及其去除As(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制备条件为Fe/C=1.05、炭化温度502.87℃、焙烧温度760.92℃。烧制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增强碳基组分得电子能力,加速As(Ⅲ)氧化为As(Ⅴ),降低水体生物毒性的同时提高对As(Ⅲ)的去除率;当焙烧温度高于700℃时,膨润土晶体结构层瓦解,渗透性提高的同时加速Ca2+、Mg2+离子释放,并促进Fe3+的水解沉积物互斥作用减弱,提高对As(Ⅲ)的吸附容量;还原铁粉过量5%,在保证反应时微原电池数量的同时,表面氧化产生的Fe3O4、Fe2O<...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决四川某选冶渣多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生物炭固化微生物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生物炭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多种重金属的修复效果、多种重金属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扫描电镜(SEM),探究生物炭基团强化微生物修复重金属的界面机理。结果表明,在厌氧气氛下,硫酸盐还原菌(SBR)和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t. f,pH=5.0)以体积比3∶2混合,接种量为20%,生物炭添加量10%,固化30 d后,选冶渣中铁、锌、铜、铅和铬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率分别为98.37%、90.32%、90.81%、96.52%和100%,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反应过程是化学反应。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重金属与生物炭表面羟基和羧基等基团反应,以沉淀的形式将Zn、Cu等重金属固化/稳定化,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