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4篇 |
免费 | 98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0篇 |
综合类 | 53篇 |
化学工业 | 181篇 |
金属工艺 | 71篇 |
机械仪表 | 72篇 |
建筑科学 | 113篇 |
矿业工程 | 59篇 |
能源动力 | 49篇 |
轻工业 | 285篇 |
水利工程 | 67篇 |
石油天然气 | 87篇 |
武器工业 | 14篇 |
无线电 | 14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1篇 |
冶金工业 | 43篇 |
原子能技术 | 24篇 |
自动化技术 | 1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在遥感影像分类时遇到的模型参数量过大和分类精度低等问题,在DeeplabV3+网络的基础上,将编码器中的深层特征提取器替换为轻量化网络MobilenetV2和Xception_65,将解码器结构改为逐层特征融合实现解码区上采样的细化,引入通道注意力模块加强编解码器之间的信息关联,引入多尺度监督实现感受野自适应。构建4种具有不同编解码结构的网络,在CCF数据集上对网络进行验证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编码器采用Xception_65,解码器同时引入逐层连接、通道注意力模块和多尺度监督的MS-XDeeplabV3+网络在减少模型参数量、加快模型训练速度的同时能更细化地物的边缘信息,提高对道路、水体等线状地物和草地的分类精度,像素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0.9122和0.8646,在遥感影像分类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3.
24.
25.
26.
功率半导体的作用是转换直流与交流、通过变压等方式高效控制电力,用于充电装置和马达。如今,这种半导体已配备于家电、汽车、工业机械、铁路车辆、输配电装置、光伏和风电系统等,掌握着节能的关键。用来提高功率半导体能源利用效率的是使用新材料的新一代产品。其中有望成为主流的是使用碳化硅的产品。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生物降解对原油中极性化合物组成影响,采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生物降解稠油中极性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结果显示,生物降解稠油中含杂原子化合物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N1、N1O1、N1O2、O1、O1S1、O2、O2S1、O3、O3S1和O4;不同生物降解程度稠油中极性化合物组成具有明显差异,随着生物降解作用加剧,稠油中O2类化合物相对丰度明显升高,N1、O1S1、O2S1、O3、O3S1和O4类化合物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极性化合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N1和O2类化合物的分析发现,随着生物降解程度增大,N1和O2类极性化合物缩合度整体增高,指示高缩合度的极性化合物抗生物降解能力更强,更易富集,长烷基支链取代化合物更易被生物降解。在严重生物降解稠油中,O2类极性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其中酸性组分以一环至四环环烷酸(分子缩合度DBE为2~5)为主。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具有超高质量分辨分析能力,可以从分子层次研究原油中极性大分子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为石油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8.
针对老油田可动用储量严重下滑的情况,以大庆油田X6东区开发油层为研究对象,将核磁共振技术与水驱油实验相结合,开展剩余油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评价,为大庆油田X6东区主力油层的剩余油挖潜和其余非主力油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是影响水、油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束缚水状态下含油饱和度为61.3%~74.9%,T2谱图几乎呈单峰形态,油体主要分布于T2弛豫时间大于10ms的大孔隙中,渗透率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剩余油饱和度为16.4%~29.9%,主要分布于大孔隙中,被驱替出的流体相的分布空间以大孔隙为主,较大的孔道为主要渗流通道,较小的孔道成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空间;当驱替倍数达到15PV时,岩心中含油状态基本稳定,驱油效率为60.1%~73.2%,大孔隙对驱油效率以及采出程度的贡献要远大于小孔隙。比对X6东区开发现状,主力开发油层和非主力开发油层均具有较好的挖潜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