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6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58篇
电工技术   61篇
综合类   83篇
化学工业   190篇
金属工艺   47篇
机械仪表   85篇
建筑科学   97篇
矿业工程   56篇
能源动力   32篇
轻工业   203篇
水利工程   39篇
石油天然气   52篇
武器工业   15篇
无线电   98篇
一般工业技术   86篇
冶金工业   48篇
原子能技术   13篇
自动化技术   10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700℃的NaCl-KCl体系中,采用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和开路计时电位法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钨电极上Nd(Ⅲ)的电化学行为以及与Al(Ⅲ)共沉积的电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在低扫描速率(0.1~0.5V·s~(-1))下,NaCl-KCl-NdCl_3熔盐中Nd(Ⅲ)的还原是一步交换3个电子的准可逆过程,该还原过程由扩散步骤控制,扩散系数约为1.2×10~(-5) cm~2·s~(-1)。将AlCl_3引入NaCl-KCl-NdCl_3熔体后,循环伏安、方波伏安以及开路计时电位测试结果表明,电解过程中形成了3种Nd-Al金属间化合物(Nd_3Al_(11)、NdAl_3和NdAl_2),其形成机理为Nd在预先沉积的Al上发生欠电位沉积。通过电动势法,计算了700℃时Nd-Al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如两相共存下Nd的活度和相对偏摩尔吉布斯自由能以及Nd-Al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在-2.3 V下进行恒电位电解5 h制备了Nd-Al合金,所得合金由Nd_3Al_(11)、NdAl_3、NdAl_2和Al4种物相组成。  相似文献   
72.
采用兰炭作还原剂,对高炉粉尘进行还原焙烧,再对焙砂进行磁选,然后浸出磁选尾矿中的锌,实现锌、铁分离。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研究了焙烧条件对锌、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碳焙烧可使高炉粉尘中的铁酸锌选择性还原为磁性氧化铁和氧化锌,较优的焙烧工艺参数为:焙烧温度800 ℃,焙烧时间2 h,配炭量50%。磁选可分离出焙砂中的磁性氧化铁。采用1 mol/L的硫酸在室温下浸出磁选尾矿1 h,锌、铁浸出率分别为75.39%和27.46%。  相似文献   
73.
基于Overhauser传感器的近地表UXO磁梯度法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对UXO的有效探测对保障战时己方人员安全与装备机动,以及战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在UXO探测领域,方法理论研究方面,存在基础相对较薄弱、相关文献很少的问题;探测仪器方面,存在传感器灵敏度低(不能分辨小型航弹产生的微弱异常场)、信号提取手段落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采用磁梯度探测方法、高精度Overhauser传感器来提高UXO探测灵敏度。首先,建立了适合航弹磁法探测的三度体的圆柱体模型,并对航弹的ΔT磁异常和垂直磁梯度异常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比较;然后,进行了背景磁场干扰和物理模型实验,验证了磁梯度法的可行性和优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动态核极化效应、自由基物质、Larmor信号的处理和抗干扰设计,并最终研制了基于动态核极化效应的Overhauser传感器及样机,在人工磁场发生空间中的测试结果表明其不确定度和国外主流传感器一致,均为0.3 nT。最后,在野外进行了对25 kg航弹的探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其极限探测距离可以达到2.5 m,优于国产现役的探测器。  相似文献   
74.
在分析电力系统时,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如果输电线路的电磁暂态已经结束,就仅考虑机电暂态过程.本文以负荷节点电压代表系统状态,利用解析法分析了一个简单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电磁暂态过程,得到了以节点瞬时电压代表的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比较了不同情况下系统状态的变化过程,证明了传统的处理方法只是在一般情况下适用.而在特殊情况下,必须考虑输电线路的电磁暂态和这一过程中系统状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5.
直齿磨盘是广范应用的磨盘种类之一,而磨齿切断长是衡量直齿磨盘冲击强度的关键参数。本课题以等距直齿磨浆元件为研究对象,从磨齿当量总长度及动盘磨齿滑动总长度两个角度对磨齿切断长的物理意义进行阐述,并建立了配备直齿磨浆元件的荷兰打浆机、盘磨机及锥形磨浆机的磨齿切断长的积分及离散计算式;并探讨了比边缘负荷(SEL)的应用,发现SEL可应用于具有相同角参数的等距直齿磨盘低浓磨浆过程的表征或特定直齿磨盘磨浆特性的研究,而难以对具有不同角参数、挡坝及齿高参数的等距直齿磨盘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6.
大数据时代,数据规模庞大,由数据进行驱动的应用分析场景日益增多.如何快速、高效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用以分析决策的信息,给数据库系统带来重大挑战.同时,现代商业分析决策对分析数据的实时性要求数据库系统能够同时快速处理ACID事务和复杂的分析查询.然而,传统的数据分区粒度太粗,且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复杂分析负载;传统的数据布局单一,不能应对现代大量增加的混合事务分析应用场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智能数据分区与布局”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它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抽取工作负载的有效特征,设计最佳的分区策略来避免扫描大量不相关的数据,指导布局结构设计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工作负载.首先介绍了智能数据分区与布局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对智能数据分区与布局技术的研究动机、发展趋势、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对智能数据分区与布局技术的研究前景做出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77.
珠江河口潮流底边界层的湍流特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高频流速仪ADV和声学Doppler剖面仪ADP对珠江河口虎门潮流底边界层进行了一个周日(25h)定点连续观测,利用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了洪季潮优型河口潮流底边界层内的湍流特征量.结果表明,(1)底边界层内的湍流具有一定的各向异性,脉动分量概率分布为准正态分布;(2)对于半日潮流占优的河口,湍流脉动强度、底床切应力、摩阻流速以及湍动能耗散率等均具有明显的四分之一周日的变化规律;(3)边界层内床底切应力与摩阻流速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10-2~3.5×10-1Nm-2和2.2×10-3~1.8×10-2ms-1,湍动能耗散率平均值约为1.9×10-5Wkg-1.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工艺参数对物料抛圆整形的影响,基于Abaqus仿真软件和内聚元法,对物料碰撞壁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颗粒在不同速度及结合能碰撞后的效果。结果表明:随速度增大,颗粒碰撞过程中剥落区增大,且在较高速度下(≥3 m/s),颗粒形貌变化较大。相同碰撞速度下,随颗粒结合能增大,颗粒剥落区减小。在碰撞速度为3 m/s,结合能为0.04J时,碰撞后颗粒的形貌更好,物料造粒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9.
刘欢  秦凌浩 《材料导报》2022,(19):197-204
传统纳米载体系统虽然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征及细胞摄取行为,但无法避免网状内皮系统截留引起的被动靶向及体循环时间短的难题。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采用细胞囊泡仿生纳米载体可有效克服传统纳米载体的天然缺陷。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参与体内止血、伤口愈合、血栓形成等生理过程,同样在炎症、免疫和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血小板囊泡的生理特性构建药物递送载体能够保留胞膜表面的特异性蛋白,借以实现药物体内长循环、主动靶向及免疫逃逸效果。目前血小板囊泡已成功用于负载小分子药物、无机化合物、核酸药物、载药纳米粒等以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抗感染的治疗。基于目前针对血小板囊泡药物载体的持续关注及深入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评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80.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结合热挤压和旋锻工艺制备纯钛棒,利用万能试验机、维氏显微硬度仪、金相显微镜、高精度多功能密度计等设备测试纯钛棒的屈服强度、维氏硬度、显微组织和相对密度,研究了纯钛棒的制备工艺及其微观组织结构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粉末冶金技术结合热挤压和旋锻工艺制备的纯钛棒屈服强度是880 MPa,均匀延伸率是4.06%,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发生韧性断裂。纯钛棒显微组织为等轴状的细晶粒组织,平均晶粒尺寸约1μm,组织分布均匀,无明显裂纹和缺陷,有较高的相对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