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6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67篇
电工技术   12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18篇
化学工业   248篇
金属工艺   102篇
机械仪表   134篇
建筑科学   216篇
矿业工程   112篇
能源动力   44篇
轻工业   145篇
水利工程   71篇
石油天然气   130篇
武器工业   39篇
无线电   19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9篇
冶金工业   63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15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我国南海海域分布着大量礁灰岩地层,这种地层具有原生孔隙大、压缩性强、容易变形、强度小等特点,因此易渗透、易破碎、易坍塌。在岛礁上钻探也常常出现断钻、垮孔、埋钻等事故。对于海洋礁灰岩地层钻探,不仅要克服陆地上面临的问题,还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海洋环境。为解决海上特殊地层取心困难问题,基于船载无隔水管钻探系统,开发了海上顶部双驱动联动隔水管钻探取心技术。该钻探取心技术方案在西沙海域4个不同的站位进行了海洋钻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实现高效率、高岩心采取率的海上礁灰岩取心目的,取心深度可达130.75 m,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决细丽毛壳菌发酵过程中菌体絮凝对发酵产酶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低频超声场对细丽毛壳菌的发酵过程进行处理,通过实验确定低频超声场的作用时间、频率等因素对菌体生长以及产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频超声处理的时间为20s/20min,超声频率为20k Hz,超声功率为300W的条件下,菌体絮凝现象得到显著缓解。同时,葡聚糖酶酶活从102.9U/m L提高至193.4U/m L,提高了87.9%。低频超声场处理有利于提高细丽毛壳菌发酵过程中的生理活性及产酶效率。   相似文献   
993.
对山东省某化肥厂年产15万t氨合成工段中主要设备的物理爆炸冲击波危害半径和总爆炸冲击波危害半径进行了估算和排序.结果表明,总爆炸冲击波的危害半径远大于物理爆炸,且物理爆炸冲击波危害半径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废热锅炉、氨合成塔、水冷凝器、冷却器、氨分离器Ⅰ、氨分离器Ⅱ、加热器、氨冷凝器、油分离器、循环机,总爆炸冲击波的危害半径由大到小的依次为水冷凝器、氨分离器Ⅱ、冷却器、加热器、氨分离器Ⅰ、油分离器、氨合成塔、废热锅炉、氨冷凝器、循环机,该结果可为合成氨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4.
固体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误差逆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对文献已发表的24种固体在超临界流体(SCF)中的溶解度数据分别进行了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及内推功能,可作为模拟和内推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一种较好手段,但外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95.
摩尔定律驱动的器件持续微缩已经开始给硅基晶体管的模拟性能带来潜在问题,其中本征增益作为最重要的模拟指标会随着技术节点的缩小而降低。二维半导体因其平坦的界面、原子级厚度的几何结构,允许极好的栅静电控制,并且不受短通道效应的影响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优异的特性使二维半导体在提高模拟电路性能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基于二维半导体的模拟电路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首先介绍了衡量模拟电路性能的重要指标,然后重点介绍了基于二维半导体的单级放大器的实现、接触工程、和互补技术,并进一步讨论了基于二维晶体管的复杂电路,如电流镜、运算放大器、射频电路。最后我们讨论了基于二维晶体管的模拟电路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关键挑战。  相似文献   
996.
概述了乙炔氢氯化反应用触媒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超低汞触媒的实验室研发进展及单管侧线试验数据,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7.
通过极限氧指数(LOI)、水平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cone)等方法,研究了纳米氢氧化镁(MH)添加到六(4-DOPO羟甲基苯甲酸)环三磷腈化合物(FR)、聚磷酸铵(APP)和环氧树脂(EP)后,制备的新型复合阻燃材料(FR/APP/MH/EP)的阻燃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固定FR/APP比例为1/1的前提下,添加1%(质量分数)的MH时,复合阻燃材料EP2(10%FR/10%APP/1%MH/EP)的LOI值达到36.4%,其热释放速率(pk-HRR)、有效燃烧热平均值(av-EHC)、比消光面积平均值(av-SEA)、一氧化碳释放率平均值(av-CO)较纯环氧树脂(EP0)分别下降了79.8%,6.73%,47.2%,33.3%,相对于EP1(10%FR/10%APP/EP)分别下降了20.0%,69.6%,83.6%,58.6%,同时EP2的拉伸、弯曲、冲击强度较EP1也分别提高了47.6%,75.2%,196%;SEM分析表明EP2燃烧后能够形成一层均匀、致密、连续的炭层,具有良好的阻燃、抑烟、降毒效果。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22Mn B5钢板热冲区过程中影响换热强度因素、准确求解KIHTC,利用Beck反算法,准确求解热成形22Mn B5高强钢在冲压淬火过程中的界面换热系数KIHTC,并分析了模具和样件热物性参数的改变对KIHTC的影响.研究中利用自制圆台试验模型和自主开发的Beck反算法程序,分别通过选取不同模具材料(45号钢、H13钢)的方式和通过选用淬火过程中有马氏体相变的22Mn B5钢与无相变的AISI-304不锈钢对比的方式来分别研究模具热物性参数的改变和硼钢淬火马氏体相变过程热物性参数的改变对热成形工艺中KIHTC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2Mn B5钢样件与45号钢模具间的KIHTC要比与H13钢模具间的KIHTC大,其中导热系数的改变对KIHTC的改变起主导作用;马氏体相变的发生,对KIHTC产生正向增益的效果,且增益量约30.2%,同样,相变前后导热系数的差异对KIHTC的改变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微通道液体流动与传热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过程,有必要减小传递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大小,提高其有效利用程度,属于"质"的范畴。首先,根据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推导出了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指出降低微通道热沉内液体温度梯度净值可以提高热能的有效利用程度;然后,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设计出新型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并模拟其三维流动与传热过程,对比分析微通道热沉结构的变化对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流体温度梯度的净值可以减少热能不可逆损失的大小,使热沉底面温度更均匀,有利于延长微电子器件的寿命;最后,由强化传热因子、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的定义指出用强化传热因子来评价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更合理,而应该用熵产率及热能传输系数来评价能量的不可逆大小及利用程度。总之,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提供了评价标准,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了影响微通道内部强化传热的本质因素,二者相互联系,为微通道的优化设计提供热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00.
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藏固态流化采空区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固态流化法开采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采空区安全性如何评估的问题,以中国南海神狐海域的水合物藏为例,根据水合物射流破碎流化开采工艺及流程,基于圣维南原理建立了采空区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网格精度验证,采用研究区水合物藏的物性参数和力学特征参数,模拟分析了垂直和水平采空区的稳定性问题,并探索了海洋非成岩水合物稳定层采空区的安全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基于圣维南原理建立的海底采空区有限元分析模型能够保证计算精度且计算工作量不大;(2)垂直采空区最大偏应力随采空区直径的增加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的趋势,最大应变则随采空区直径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3)垂直采空区的安全问题主要受到应力水平的控制,采空区直径不宜超过800 mm;(4)水平采空区最大偏应力和最大应变均随水平采空区直径的增加而呈现出单调增加的趋势。结论认为:垂直采空区的直径可以达到比较大的临界值,其安全性主要属于采空区井壁强度问题;而水平采空区的临界直径值则比较小,其安全性主要属于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