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43篇 |
化学工业 | 39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12篇 |
建筑科学 | 30篇 |
矿业工程 | 24篇 |
能源动力 | 13篇 |
轻工业 | 7篇 |
水利工程 | 10篇 |
石油天然气 | 8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研究含水松散层固结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基于固结沉降量对预计参数确定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含水层固结的因素,包括渗透系数、松散层厚度、采动程度和采煤方法.在分析现场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FLAC3D流-固耦合计算的方法,对覆岩内部位移场和渗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含水层固结压缩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考虑冲积层含水时,地面最大沉陷值为1220mm,考虑冲积层含水时,最大沉陷值为1306mm,下沉量增加86mm.地面沉陷盆地的外缘,沉陷量显著增加,增加量为160mm,最大沉降增加量为7%;走向方向和倾向方向松散层含水条件下均比不含水条件下水平移动量大,走向方向最大相差122 mm,倾向最大相差105 mm. 相似文献
62.
分析了已有全球及中国岩石圈板块模型、厚度、地形数据多源异构的现状,并研究球体退化八叉树格网全球尺度连续、多层次、网格变形小、可动态编码的特点.首先针对收集到的岩石圈板块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对原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格网建模与可视化的要求,对预处理后的岩石圈数据进行组织,并采用该数据组织方法对处理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数据组织方法,可以较好地为岩石圈板块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3.
本文针对21132工作面的实际地形情况,合理地布设了地表移动观测站,探讨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和地表移动的规律,并对设计方向观测线做出了近似预计.在预计的特征点周围适当增加变形监测点,确定最佳方向观测线设计方案以便获得更加准确和详细的数据. 相似文献
64.
基于D-InSAR技术的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煤矿区地表沉陷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利用该技术提取煤矿区地表沉陷数据的过程及处理方法;分析应用中存在的失相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获取的矿区地表沉陷变形值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期得到地表变形值在不同方向上分量值;最后得出结论:D-InSAR作为一种新的沉陷监测技术,在开采沉陷方面有着常规监测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5.
基于D-InSAR技术的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煤矿区地表沉陷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利用该技术提取煤矿区地表沉陷数据的过程及处理方法;分析应用中存在的失相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获取的矿区地表沉陷变形值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期得到地表变形值在不同方向上分量值;最后得出结论:D—InSAR作为一种新的沉陷监测技术,在开采沉陷方面有着常规监测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6.
地球重力场的时空结构与分布特性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地理空间信息建设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地球表面上的观测仪器检测到的只是某一个质点的重力变化,但是理论研究却是基于引力和引力位场方程进行的.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地球密度变化、引力和引力位变化的Lagrange和Euler描述,明确了重力场变化的若干概念,它对于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时空变化的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7.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