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3篇
综合类   29篇
化学工业   98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6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3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Gabor展开是用一组在时域及频域都局部化且具有能量集中性质的函数来展开信号,这种特征使得Gabor展开适于处理那些时间无关或非平稳的信号。利用框架理论,类似于SVD特征映像滤波方法,本文用Gabor展开滤波方法来进行地震信号的去噪处理。仿真结果显示出Gabor展开滤波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2.
斜板沉降分离器分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斜板沉降分离器的液滴动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关于斜板分离器的分离过程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分离直径的范围,从而为斜板分离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模型不仅考虑了液滴的上升时间、液滴的聚结时间,还考虑了液膜的稳定时间,这对提高斜板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3.
采用实验观测与图像处理相结合,对CCl4液滴在水下撞击凹壁面后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液滴撞击凹壁面的过程经历了下降、扩散、松弛、滚动和润湿五个阶段。液滴与凹壁面间的撞击角θ对液滴拉伸特性的影响大于液滴初始直径和壁面曲率半径。当θ=90°时液滴垂直撞击壁面最低点,液滴迅速弹跳并强烈回缩,铺展时间短且变形率最小。在θ=100°~150°时,随着撞击角增加液滴变形幅度增大,相邻时刻滑动变形率小于滚动变形率。110°<θ<130°时液滴以滑动和铺展为主。θ>130°时液滴沿壁面滚动现象更容易发生。θ=154.2°时液滴接近纯滚动状态。增大撞击角,液滴沿凹壁面滚动下滑有效降低壁面黏附和液滴破碎。  相似文献   
94.
混合元件数对SK型静态混合器流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斌  包忠平  张春梅  吴剑华 《化工学报》2009,60(8):1974-1980
以SK型静态混合器为对象,运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混合器内流场进行测量分析,研究混合元件数对混合器内速度分布和湍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扭旋叶片作用下,流体在混合器内的速度会重新分布,湍动会被强化,这一过程主要在前3个混合元件中实现,且湍动逐渐增加,但增加速度逐渐减弱,第1个混合元件强化作用最为显著,进入第4个混合元件后基本达到稳定;当混合叶片数量超过3个以后,对流体湍动的强化基本达到混合器强化能力的极限,继续增加元件数量不能提高流体的湍动程度,但可以维持这种湍动。  相似文献   
95.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组分输运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在Re=3000~9000范围内研究Lightnin静态混合器内萘酚(组分A)与对氨基苯磺酸(组分B)偶合氮化串联竞争反应,分析化学反应场中各组分浓度分布规律、湍流流动及微观混合特性。Lightnin内插件能够推进管内主反应的高效进行,副产物S较少且其浓度在0.0004~0.03 mol/L,而主产物R的浓度较副产物S高两个数量级。湍流强度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呈现明显上升趋势,Re=3000时z/l=2处的湍流强度峰值(达到2.95)是出口处的2.02倍。湍流耗散率ε随径向位置的增加而减小,wA=0.5~0.6时浓度对ε的影响微弱,而wA=0.7~0.9时ε的轴向和径向分布随着浓度的增大逐渐减小,wA=0.6~0.9时z/l=10处的ε相比于wA=0.5时依次减小2.43%,8.86%,19.80%,42.25%。Re=6000~9000时径流数呈周期规律分布,偶数旋流元件内形成小峰值,奇数元件内则内凹。组分A与组分B在摩尔比一定的条件下,Re=40...  相似文献   
96.
分别对一个截面上安有1~4个扭旋叶片的静态混合器的湍流传热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并利用热量传递势容耗散评价四种组合方式下静态混合器的传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粘性耗散条件下,单叶片与双叶片组合的热量传递势容耗散量接近,四叶片组合的热量传递势容耗散量最低,三叶片组合在两者之间;四叶片组合的传热效率最高,三叶片组合次之,双叶片组合与单叶片接近.多叶片组合排列方式形成的多纵向涡明显改善了近壁区二次流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97.
张平  李慧  吴剑华 《化学工程》2012,40(9):24-28
板式塔在工作状态下,塔体受到横向载荷,塔板发生倾斜,板上存留介质的液面仍保持水平,介质的质心偏离塔体的轴线。由于介质质心的偏离,塔体发生横向振动时,板上的介质对塔体产生附加的偏心惯性力,所有塔板上的附加偏心惯性力累加将对塔体自振周期产生较大影响。通过推导介质质心的偏心距公式,得到适合于工作状态下板式塔的传递矩阵。通过实例计算与对比的结果表明,由于附加偏心惯性力的存在,工作状态下的板式塔的各阶自振周期都有所增加,高阶振型的自振周期的增加幅度大于低阶振型的自振周期。  相似文献   
98.
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5/6,对含有3个流道的螺旋式静态混合器在不同的长宽比和雷诺数下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螺旋片长宽比为4∶1时该混合器压力降与雷诺数的1.715次方成正比;当雷诺数一定时,压力降与混合元件单元数在双对数坐标下成线性分布规律;压力降随着螺旋叶片长宽比的减小而增大;该混合器的压力降与对应结构的SK型静态混合器基本相同,大约是相同直径和管长的光滑空管压力降的10倍。  相似文献   
99.
螺旋半圆管夹套内充分发展层流流动与换热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雅侠  王航  吴剑华 《化工学报》2010,61(11):2796-2803
根据螺旋半圆管夹套的结构特点,提出了简化的物理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了恒定热负荷条件下夹套内流体充分发展的层流流场和温度场,并与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得的速度场和已有的传热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夹套的结构和换热流体Prandtl数Pr对夹套内流体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层流状态下,夹套管的横截面上存在两涡结构的二次流;随着曲率k的增大,二次流函数值增大,二次涡的强度增强,流动阻力增加。二次流对夹套内的换热起强化作用,k值越大,换热流体的Pr越小,二次流的相对强化换热作用越明显。增大k或Pr可以强化夹套内的换热,但强化效果不同;夹套内换热面的中心部位是需要强化换热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100.
扰流柱协同螺旋片强化套管换热器壳侧换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  田密密  吴剑华 《化工学报》2010,61(3):587-593
对于内管外壁安装有螺旋片的套管换热器的壳侧,在螺旋片所形成的螺旋通道中心,沿螺旋方向周期性地布置扰流柱以进一步提高其换热性能,对这种扰流柱协同螺旋片强化的换热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场协同理论分析了其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在Re=4000~14000范围内,扰流柱协同螺旋片强化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为相同螺距下只安装螺旋片的换热器的1.53~2.53倍,为光滑内管换热器的3.08~4.87倍。在相同质量流量、相同压降及相同泵功条件下,扰流柱协同螺旋片强化的换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明显好于相同螺距下只安装螺旋片的换热器及光滑内管换热器;在相同压降及相同泵功条件下,保持螺距不变,安装扰流柱比螺距减小一半的综合换热性能更好;单位螺距内安装奇数个扰流柱比安装偶数个扰流柱略好。扰流柱的安装增大了径向速度,使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协同效果更好,从而提高了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