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88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揭示基准面旋回对同类微相在不同旋回阶段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差异的影响,运用高分辨率地层层序沉积动力学原理,结合各项统计学数据和岩心化验资料,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河口坝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对河口坝微相在不同旋回阶段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差异的控制机理,并确定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河口坝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引起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条件的改变,导致不同旋回阶段河口坝储层沉积环境出现差异,使短期基准面旋回中单一河口坝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表现为底强顶弱规律,中期基准面旋回中复合河口坝(多期单一河口坝组成)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自下向上呈总体变弱趋势,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多期复合河口坝储层质量宏观非均质性呈无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52.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进入开发中、后期的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储层层内、平面、层间渗流差异,油层正向微构造、砂体上倾尖灭、断层屏蔽等地质因素以及油层未射孔、井况恶化等钻采工程因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垂向上层内渗流差异导致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正韵律型砂体的中上部;平面上的砂体拼接带及主砂体边缘相对低渗透区域是剩余油富集的重要场所.砂体规模与形态、层间渗流差异等地质因素与井网部署等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井网控制不住、注采关系失效等多种作用机制,结果形成平面剩余油滞留区、未动用的油砂体、憋高压的剩余油层等多种形式的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53.
克拉玛依油田冲积扇岩石相特征及储层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冲积扇储层内部结构,为开发后期井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为例,通过对密闭取心井岩心及野外露头的观察,将研究区岩石相划分为砾岩相、砂岩相及泥岩相三大类若干亚类,对不同岩石相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室化验分析数据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结合不同岩石相物性及孔隙微观特征,将冲积扇岩石相按储层质量归为三大类,其中,粗砂—细砾岩相以剩余粒间孔为主,物性好,孔喉分选较好,含油性好,为研究区一类储层;中砾岩和中砂岩物性相对较差,孔隙喉道相对较小,含油性较差,为研究区二类储层;细粒沉积物性最差,孔隙喉道窄,含油性差,为非储层。依据不同类储层地质渗流差异,结合实际开发状况,发现不同类储层剩余油分布形式是不同的。一类储层物性好,注入水推进速度快,容易形成水窜,剩余油相对较少,一般分布在储层的上部;二类储层物性较差,水淹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该方法不仅对研究区储层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类似油田储层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4.
基于井-震结合的河流相单河道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河流相单河道井间预测精度,提出了基于井-震结合的河流相单河道薄砂体精细预测方法.该方法以井-震结合为指导思想,在对地震资料进行属性响应和频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分频处理技术提取能反映单砂体厚度级别的离散频率能量体,在对其进行河道边缘检测属性计算后利用沿层切片技术对单河道的空间形态进行预分析,最终在井标定的基础上完成单河道的预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单河道薄层砂体的预测结果与井数据吻合程度较高,对薄砂体的预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
地下密井网识别废弃河道方法在萨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弃河道往往造成相邻河道砂体间的渗流遮挡.因此正确识别废弃河道对于进一步分析储层内部构型以及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以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 2b小层为例,分析了废弃河道的成园,并在现代沉积的指导下综合废弃河道的测井响应特征、平面分布形态以及砂顶相对等深图方法,利用地下密井网资料在三维视窗内对连井剖面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在研究区识别出9个弯月形废弃河道,废弃河道的宽度约为50~70m.  相似文献   
56.
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经过近10年的注水开发,储层的性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注水开发前后相邻两口取心并(胡12-20和胡检1井)为研究“窗口”,从储层物性、层内及层间非均持性和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等4个主面来阐明本区储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从而为提高开发效果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7.
桩西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查明了桩西下古生界潜山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 并阐述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桩西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发育3类7种储集空间类型,即晶间孔、晶间溶 孔、溶蚀洞、角砾间洞、构造缝、层间缝、压溶缝;影响储集空间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构造运动、断裂、 岩性、火成岩侵入体以及剥蚀程度等。根据各储集空间的组合,储层划分为缝洞复合型、裂缝孔隙型及 微孔徽缝型3种类型;目前生产动态资料表明,缝洞复合型、裂缝孔隙型储层为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58.
通过井震联合得出储层沉积模式,然后以反演数据体为二级变量,通过同位协同模拟方法对自然 电位场进行随机模拟,再以每个自然电位场为约束,应用示性点过程方法建立多个储层三维相模型,最 后优选模型作为相约束,应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储层参数模型。这种逐级约束、多级建模的方法在 区内取得了较好建模效果。  相似文献   
59.
海底水道是深水油气地质研究的热点,其复杂多变的内部结构制约了该类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了典型水道与同期陆坡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弥补研究区面积有限的不足,建立了陆坡海底水道沉积构型分布与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两种典型海底水道。侵蚀型水道以大型下切谷为边界,两侧不易形成天然堤,具有相对顺直的平面形态,内部可出现由碎屑流向浊流的过渡。沉积型水道以多个水道复合体的包络线为边界,两侧天然堤相对发育,弯曲度通常较高,内部主要为浊流沉积。地形坡度和搬运距离是海底水道沉积构型的两点主控因素。地形坡度越大,重力流能量越强,导致海底水道对下伏地层的侵蚀能力越强,细粒物质不易溢出水道形成天然堤。搬运距离较近处,水道内部可先后发育碎屑流和浊流沉积;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水道中碎屑流沉积物减少。故侵蚀型水道多出现于地形坡度较陡的陆坡近端,而沉积型水道常发育于地形平缓的陆坡远端。由于搬运距离较近,理想的侵蚀型水道体系内部依次发育碎屑流水道复合体(强制海退早期)、富砂质浊积水道复合体(强制海退晚期)和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低位期),反映了一次完整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型水道由于远离物源,较少受到强制海退早期碎屑流沉积的影响,水道体系主要由搬运能力较强的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强制海退晚期+低位期)组成。  相似文献   
60.
多地质条件约束下利用基于目标的方法模拟水下分流河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部某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针对研究区处于开发早中期,井网较稀的具体特点,为了追求储层的整体形态与客观地质体的逼近,选择可以很好反映储层形态的基于目标的方法,在单井以及平面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利用给定河道带中线延伸趋势以及垂向砂体分布概率的手段,模拟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达到了既能很好地再现河道几何形态,又能完全忠实于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