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13篇 |
化学工业 | 24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8篇 |
建筑科学 | 10篇 |
矿业工程 | 5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轻工业 | 17篇 |
水利工程 | 6篇 |
石油天然气 | 33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1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篇 |
冶金工业 | 4篇 |
原子能技术 | 11篇 |
自动化技术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姜林 《建筑·建材·装饰》2010,11(2)
1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房屋最终质量验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住宅房屋建设竣工验收前必须进行分户验收,即住宅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和施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对住宅工程每一户户内涉及的主要观感质量、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所进行的专项验收.其中电气工程安装质量分户验收中有一漏电保护专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要求,通过观察检查、测试:漏电保护接线正确,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 相似文献
73.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致密油微观赋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与X射线能谱定量测定烃类碳含量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表征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四段致密油微观赋存特征。对致密油7口典型井17块样品168个测点的观察与分析表明,致密油主要具有2种赋存形态:油珠与油膜,以油膜为主;具有3类微观赋存空间: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以粒间孔为主。油膜平面尺寸主要为(1~5μm)×(1~5μm),形状不规则,以浸染粘连状形态赋存于粒间孔或微裂缝中,含碳质量百分比主要集中在40%~90%;油珠平面尺寸主要为(0.2~1.0μm)×(0.2~1.0μm),赋存空间相对较小,含碳质量百分比主要集中在15%~30%。储集层类型与孔喉分布控制致密油赋存状态:由Ⅰ类到Ⅲ类储集层,原油含碳质量百分比及赋存油膜厚度呈逐渐减小趋势,储集层中值孔喉半径与储集层质量系数控制含碳质量百分比与油膜厚度。 相似文献
74.
人类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已超过150年,油气勘探进展大致划分为油气苗找油气、圈闭找油气、油气系统理论找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4个阶段。非常规油气勘探是对常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经典油气地质理论认为不可能形成油气藏的禁区发现了大量连续分布的非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虽然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才能获得有效产能,但具有广泛连续的分布特征且资源潜力巨大,与常规油气藏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运聚成藏不受浮力主导和圈闭控制。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的差异性表征困难、无统一分类方案、分布边界不清、无量化判别标准、关联性不明、尚未建立起联合成因模式等。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新的理论指导,其研究内容涉及油气成藏全要素、形成演化全过程、资源分布全系列、预测评价全方位。基于全油气系统的学术思想,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课题的资助下,以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中国6个代表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12 237口探井中80 762个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钻探结果,并与北美地区已发现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进行对比,结合全球1 186个盆地已探明的52 926个油气藏的差异性统计分析,在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研究中取得了4方面成果:1发现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存在3类10种油气门限,揭示其成因机制和控油气特征,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判别标准;2建立了油气运聚门限联合控油气资源形成分布模式,提出了有效资源量预测评价新方法;3建立了动力场控油气藏分布模式,提出了有利成藏领域和成藏区带预测评价新技术;4建立了分布门限组合控藏模式,研发了有利成藏区带和钻探目标优选新技术。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方法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成因分类、剩余资源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展示了未来全油气系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5.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已有的开发实践证实开发面临巨大挑战。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认识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气水分布,提高致密砂岩气采收率,基于孔隙网络模型,开展了致密砂岩气充注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微观尺度下致密砂岩气充注机制,并分析了充注过程中气水的赋存特征,建立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毛细管力学模型,指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含气性差异与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毛细管压力是孔隙内流体与孔隙壁面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达,相较常温常压,在高温高压地层中毛细管压力更小,成藏下限可能更低;(2)由于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并非所有大孔隙都被天然气充注,与小孔隙或者窄喉道相连的大孔隙可能无法被充注而呈现局部高含水特征,开发过程中,这部分水作为自由水被产出;(3)孔隙网络模拟揭示了岩心尺度上的致密砂岩微观含气性增长机制与气水分布形成过程,有利于深入认识致密油气成藏机理,以及气水分布。结论认为,基于孔隙网络充注模拟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揭示了微观气水分布形成过程和致密砂岩气充注机理,对指导致密砂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6.
沁水盆地历经了油气普查和煤层气勘探开发2个阶段(共60余年)的探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煤层气产业化基地,也是世界上高煤阶含煤盆地煤层气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典范。尽管高煤阶煤层气田具有低压力、低渗透率、低饱和度、非均质性强的"三低一强"特征,但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条件优越,主力产层太原组15#煤层和山西组3#煤层为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及陆表海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煤层厚度大、多由腐殖煤类构成,主要含镜质组。受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影响,煤层煤阶高、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煤层气成藏经历了两次生烃、气体相态转化和水动力控制顶、底板封闭的3个阶段。针对沁水盆地地形及高煤阶特征,形成了山地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丛式井钻完井技术,"复合V型"为主的多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解堵性二次压裂增产技术,高煤阶煤层气排采控制工艺,煤层气集输技术等一系列关键勘探开发技术,有效支撑了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的规模开发和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7.
根据13口新井岩心、物性、测井、试气、气组分和氦气分布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沉积背景和典型气藏剖面,分析并总结富氦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下而上发育基底花岗岩和变质岩裂缝型气藏、上泥盆统致密砂岩构造气藏和下石炭统大面积分布的连续型碳酸盐岩气藏;构造高点裂缝发育形成高产,构造低点普遍含气;干气天然气中富含氦气,氦气含量自下向上逐渐减少;广覆式分布的前泥盆系花岗岩和变质岩基底为氦气主要来源,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百米厚度高伽马砂岩作为次要氦源;断层形成双向输导,一方面将下石炭统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气体向下运移至上泥盆统和基底圈闭;另一方面将下部生成的氦气向上运移至下石炭统气藏中;下石炭统顶部发育厚层、互层状硬石膏和致密灰岩作为区域盖层对富氦天然气藏起到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78.
关于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对比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值有别于常规天然气,具有总体偏轻的特征,其δ13C1分布比较分散,与煤岩成熟度存在一定联系,低煤阶偏轻程度较大。煤层气解吸过程发生同位素分馏,导致δ13C1存在不确定性,给对比分析带来干扰。通过研究不同采集方式(密闭解吸、密闭粉碎解吸和井口采集)下δ13C1的变化特征,结合不同的煤层气成因类型和煤岩成熟度,建立不同尺度解吸之间δ13C1的联系。研究表明:δ13C1随解吸程度增加而升高,孔隙游离气影响早期解吸气特征,低煤阶影响表现更明显。采集方式和解吸时间对δ13C1对比结果影响很大,晚期解吸气或较长时间的井口采集气能够代表原地煤层气的特征。对比δ13C1对认识煤层气的运移和富集成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IMS1600激光测厚仪的结构、测试原理和主要参数。通过该仪器对转炉炉衬的跟踪监测,有效地监视了转炉炉衬的侵蚀情况,对计划组织生产,加强生产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炉衬残厚,指导合理改善炉衬砌筑结构等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由于该仪器的使用,填补了我厂转炉衬控制的一项空白,使1988年平均炉龄比1987年提高69炉,耐火材料消耗降低0.7kg/t钢。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