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78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7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56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01.
在离子液体Et3NHCl-2AlCl3催化正戊烷异构化的反应体系中,加入叔丁醇、叔丁基氯和1-己烯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正戊烷转化率,加快反应速率,其中带有叔碳结构的叔丁基氯和叔丁醇的引发效果显著,优选引发剂为叔丁基氯.随叔丁基氯用量的增加,正戊烷转化率快速上升,但液收和异构烷烃选择性明显下降;当叔丁基氯用量大于1%质量分数后,引发剂用量对反应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2.
王慧  张睿  刘海燕  孟祥海 《化工进展》2020,39(6):2354-2362
催化裂化汽油是我国车用汽油的主要调和来源,但是硫含量远高于车用汽油质量标准的要求值;因此如何高效降低硫含量是催化裂化汽油精制处理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精制生产技术。从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Prime-G+技术、SCANfining技术、CD Tech技术、RSDS技术、OCT-M技术和DSO技术),选择性加氢脱硫耦合辛烷值恢复技术(RIDOS技术和GARDES技术)以及吸附脱硫技术(S-Zorb技术)三方面来阐述国内外催化裂化汽油清洁化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指出深度脱硫和辛烷值保持、烯烃饱和率之间的矛盾,后续研究者仍需在工艺流程改进、工艺条件优化以及新型催化剂开发等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03.
流化催化裂化汽油改质和增产低碳烯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L型催化剂,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剂油比、空速和水油比等操作条件对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催化改质汽油的产品分布、低碳烯烃(丁烯、丙烯和乙烯)产率和族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反应条件下,FCC汽油通过催化改质可以降低烯烃含量,提高芳烃含量和辛烷值,在满足新汽油标准的同时提高了低碳烯烃的产率。此外,较高的反应温度、剂油比和水油比以及较低的空速有利于FCC汽油催化改质和增产低碳烯烃。  相似文献   
104.
以玉米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对淀粉进行改性,合成了改性淀粉GXTP。实验考察了玉米淀粉与丙烯酰胺用量比、引发剂加量、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改性淀粉作为调剖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丙烯酰胺与淀粉质量比为2∶1,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4%,反应温度为50℃条件下,反应的接枝率达到73%,接枝效率达到86%;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丙烯酰胺成功接枝在玉米淀粉中。改性淀粉与交联剂成胶之后,强度可达10×10~4 mPa·s以上,室内岩心封堵率在95%以上,残余阻力系数可达88。破胶后,残渣含量≤73 mg/L。  相似文献   
105.
渤海主力油田储层层间渗透率级差大、非均质性强,酸化过程中酸液大量进入高渗层,引起渗透率级差进一步加剧,不能有效改善中低渗层,酸化解堵效果不理想。针对该问题,以新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ZX-1为稠化剂,优化形成了砂岩自转向酸体系,对该体系开展了流变性、配伍性、破胶性能、转向酸化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模拟鲜酸黏度6mPa·s,利于注入储层;模拟自转向酸变黏体系黏度60 mPa·s,耐剪切性强;模拟残酸黏度2 mPa·s,利于返排。自转向酸与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防膨剂及助排剂配伍性良好,无沉淀、残渣产生;体系破胶容易,异丙醇、破乳剂、乙二醇丁醚及酸液消耗均能使自转向酸完全破胶,破胶后溶液黏度均低于10 mPa·s;体系具有自我清洁的作用,即使现场酸液未能完全破胶,经过一段时间能自动破胶,不会对储层造成永久性伤害。该自转向酸体系具有良好转向分流能力,随着初始渗透率级差从比2.00增大到10.70,酸化后低渗岩心渗透率改善倍数明显增大,高低渗岩心渗透率级差比减小,当渗透率级差达到10.7时,体系仍能实现有效分流酸化。ZX-1自转向酸现场应用效果明显,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以渤海S区块油藏条件为基础,对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因素进行横向评价,同时与海上在用的SZ型聚合物进行驱油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速溶型聚合物表现出较优的溶解能力,但其增黏效果不如SZ型聚合物;筛选出的4~#聚合物在增黏性、耐温耐盐稳定性等方面表现稳定,各项测试指标稍优于其余几种聚合物。4~#聚合物在65℃时的黏度为74.9 mPa·s,室内驱油实验最终采收率为45.2%。4~#聚合物的性能参数能够满足S区块的基本需求,可以开展进一步的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7.
酸液的分流置放技术与酸液体系的选择同等重要。对长井段酸化时,各层位的污染和伤害通常是不均匀的,且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如不采取分流措施,大部分酸液将倾向于向高渗透层漏失,使酸液的解堵作用大为降低,因此采用分流置放技术是保证酸液有效解堵的关键。研制出了易于使用、高效分流的水溶性化学微粒分流剂SA-2。SA-2遇酸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学微粒,化学微粒在环境pH值达到6~7后能够完全溶解;其微观形态及粒径可通过表面活性剂类型与浓度控制,现场应用需结合储层孔喉关系优选表面活性剂类型与用量;使用3~5倍孔隙体积的化学微粒就可实现岩心的稳定封堵,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稳定分流,酸溶液与SA-2的混合比例至少应为5︰1。实验室条件下,在注入压差恒定为1.5 MPa下,用时200~250 s就可达到较为理想的分流效果。现场应用中应根据储层孔喉关系合理优化分流剂粒径分布与浓度,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稳定分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8.
近年来,渤海油田调剖调驱技术研究和矿场试验取得重要进展,但随着调剖调驱轮次增加,调剖调驱效果逐渐变差,注入压力过高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开展了注入压力对调驱效果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调剖剂和调驱剂注入压力升高,中低渗透层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增加,吸液启动压力增加,后续水驱阶段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减小,液流转向效果...  相似文献   
109.
针对基本的DV-Hop节点定位算法会产生不良的节点和多级跳带来的累积误差的缺点,提出的一种改进的DV-Hop算法,这种算能够节省附加节点的硬件开销进而能达到准确的定位。改进以后的算法的定位误差率明显比改进前的定位误差率小,表明了定位误差率随锚节点数量的增加而减小。通过MATLAB软件对节点定位误差方面进行仿真验证,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改进后的算法稳定、可靠,易于实现,提高了定位精确度、改善了网络覆盖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0.
针对高岭土颗粒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动态膜处理含聚污水抗污染能力较差、膜处理周期较短的问题,对高岭土颗粒进行碱处理,在多孔陶瓷载体上制备碱处理动态膜,并用于处理含聚污水研究。结果表明,碱处理使高岭土颗粒表面ζ电位降低,进而提高了所制备动态膜的抗污染性能。在水温为60℃、跨膜压差0.14 kPa、膜面流速1.0 m/s的优化条件下,膜通量可以稳定在317 L/(m2·h)以上,处理后的产水油、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2.5、4.26 mg/L,悬浮物中位粒径小于3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