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4篇
  免费   392篇
  国内免费   282篇
电工技术   380篇
综合类   444篇
化学工业   558篇
金属工艺   214篇
机械仪表   326篇
建筑科学   637篇
矿业工程   256篇
能源动力   133篇
轻工业   369篇
水利工程   292篇
石油天然气   238篇
武器工业   31篇
无线电   5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0篇
冶金工业   259篇
原子能技术   63篇
自动化技术   590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介绍了啤酒酿造中适量添加小麦麦芽,在不影响麦汁过滤速度的前提下,既保证泡沫质量的改善(泡洒洁白细腻,泡持性延长),又降低了色度,从而在麦芽质量不能满足所需标准时,起到了弥补麦芽不足,及进一步改进啤酒质量之目的,并可使啤酒的成本得到下降。  相似文献   
102.
陈化发酵期间烤烟叶面微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对未发酵、自然陈化及人工发酵期间的烤烟叶面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不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未发酵烤烟叶面微生物数量最多,随着自然陈化及人工发酵的进行,叶面微生物数量均逐渐减少,且均以能产生芽孢的芽孢杆菌属(Bacilus)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为优势种群,没有酵母菌的存在。在自然陈化过程中,霉菌数量逐渐减少,至陈化后期,基本上未能检出;而人工发酵过程中霉菌数量有所增加。将分离筛选到的几株优势菌混合配制成生物制剂(TFA)用于烟草发酵,结果表明:TFA可加速烤烟发酵,提高发酵烟叶品质,同时具有抑制烟叶霉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以马氏珠母贝肉为原料,筛选出贝肉烘烤的最佳条件,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HS—SPME—GC—MS)联用设备测定烘烤贝肉的风味成分。结果表明:烘烤贝肉的最佳条件为烘烤温度155%,时间100min,葡萄糖添加比例为5%;烘烤后主要风味成分有40种,分别为醛类、烃类、杂环类、酯类、酮类、酸类、芳香烃等。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为34.26%,含量最多。十八烷醛占26.71%,是主要香味物质。  相似文献   
104.
本文针对酸奶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对酸奶生产企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通过对糖、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基本营养元素的实验测定,分析了制糖甜菜茎叶的食用价值。方法:以采摘后经蒸煮干燥的甜菜茎叶和采摘后未经蒸煮直接干燥的甜菜茎叶为原料,分别测定了两种不同原料的茎、叶中上述物质的含量。结果:可溶性糖含量为9.32%~18.8%、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含量为13.73%~25.80%、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为8.02%~9.57%、蛋白质含量为6.1%~16.9%、Ca、Fe和Zn含量分别为305~467mg/100g、348~754mg/100g和38~111mg/100g。结论:蒸煮后的甜菜茎、叶,其营养成分无大损失,可作为高膳食纤维食品直接食用。  相似文献   
106.
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对六价铬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种腈纶基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为材料,探讨了纤维型式(氯型、氢氧型)对吸附量和再生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溶液pH、温度对氯型纤维吸附量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转为氯型的纤维吸附与再生性能明显优于相应的氢氧型纤维,该纤维在pH 2~3时吸附性能最好,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8),吸跗在30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纤维对六价铬的吸跗容量可达376 mg·g-1(pH=2,G=300 mg·L-1),明显高于国外商品化的Fiban A-1离子交换纤维(152.9 mg·g-1);且经100次含铬电镀废水吸附再生循环后,六价铬去除率与纤维质量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以高放废液封装容器材料309S奥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N、Nb联合添加改善不锈钢在Cl-环境中的耐蚀性能,并探究N、Nb元素对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形状测量激光扫描系统、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不锈钢的微观组织及钝化膜成分进行分析,从击穿电位、极化电阻及腐蚀形貌等方面揭示了N、Nb元素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 N的添加可以促进含Nb钢中耐蚀的Nb(C, N)析出以及难溶的Nb2O5腐蚀产物形成。同时,部分N转化为NH3/NH4+,提高局部pH,有利于表面再钝化。因此,N、Nb联合添加的309S不锈钢展现出优异的耐蚀性能。相比商用309S不锈钢,添加0.17%(质量分数)N和0.45%(质量分数)Nb的不锈钢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击穿电位由0.20 V提升至0.96 V,自腐蚀电流密度从2.529×10-7 A/cm2减小到0.793×10-7 A/cm2。6%FeCl3-0.16%HCl(质量分数)溶液浸泡腐蚀120 h后,N、Nb联合添加的不锈钢点蚀坑数目最少,平均表面粗糙度(Sa)、最大点蚀坑宽度(Wmax)和最大点蚀坑深度(Dmax)均最小,展现出良好的耐蚀性能;仅添加Nb不添加N的不锈钢其击穿电位略低于309S不锈钢,Sa最大,点蚀坑向纵深方向扩展严重。结论 N、Nb联合添加能有效抑制点蚀坑的萌生与扩展,显著提高不锈钢耐腐蚀性能,而单独添加Nb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8.
针对室内定位中受非视距因素影响下的无线信号穿墙导致定位发生偏移的现象,因无线电信号传播中具有波动性强、易干扰的特点,采用抗干扰性强、穿透力高以及测距值优的超宽带技术采集测量数据.将信号穿墙推导公式与无线信号对数衰减模型融合处理采集到的距离值数据,通过衰减模型减少了穿墙时信号损失的能量,提高测距值的准确性,通过最小二乘法...  相似文献   
109.
本论文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无坩埚熔炼气雾化设备制备适用于金属增材制造的球形Ti6Al4V粉末。通过调节进料速度与雾化压力,45μm以下的粉末收得率可达35 wt.%,高于旋转电极制粉的收的率(~10 wt.%)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金相显微镜(OM)表征粉末显微结构与组织。结果表明制备的Ti6Al4V粉末具有良好的球形度和表面光滑,良好的流动性和较高的松装密度使其可用于金属增材制造与注射成型等。由于雾化过程中粉末的冷却速度为 104-108 K/s,粉末中的β相在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针状α′ 相。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向镁熔体中单独和复合添加一定量的Cu及Zn元素,探究了Cu、Zn对镁晶粒尺寸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并阐释了其细化机理;同时深入表征了Cu、Zn单独及复合添加后合金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向纯Mg中加入Cu、Zn和Cu、Zn复合添加后,晶粒依次由柱状晶转变为等轴晶。单独加Cu、单独加Zn和Cu、Zn复合添加后,平均晶粒尺寸由纯Mg的1270μm分别减小至470、120和85μm。单独加Zn对Mg的晶粒细化机理主要为Zn元素的溶质效应;单独加Cu对Mg的晶粒细化机理主要为Cu元素的溶质效应和CuMg2相对晶界的钉扎作用;Cu、Zn复合添加后细化效果更好主要是因为Cu、Zn元素的复合溶质效应及第二相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更为强烈。此外,单独加Zn后,第二相呈颗粒状分布于基体中,合金中的物相组成为α-Mg+MgZn;单独加Cu后,第二相形貌呈网状,合金中的物相组成为α-Mg+CuMg2;Cu、Zn复合添加后,Mg-5Cu-3Zn晶界上的第二相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貌,经鉴定,连续的块状第二相为CuMg2相,不连续的鱼骨状第二相为CuMgZn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