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3篇
建筑科学   21篇
能源动力   5篇
水利工程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岳秀萍  李亚新  曹京哲 《化学工程》2005,33(4):48-50,76
在厌氧反应器启动初期添加絮凝剂需考虑絮凝剂对厌氧微生物所产生的抑制影响,通过对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聚季胺盐不同絮凝剂的生物化学甲烷势(BMP)测定和厌氧毒性测定(ATA),评价了其厌氧生物可降解性和絮凝剂对厌氧微生物产甲烷活性的影响,对比了所形成的生物絮体在沉降性能和抗破散强度方面的差别。确定以聚季胺盐作为厌氧污泥颗粒化促进剂,建议采用间隔10d的多次添加方式及反应器中聚季胺盐质量浓度为10mg/L。  相似文献   
62.
以污泥与煤矸石为原料制备污泥-煤矸石基活性炭(SCAC),探究其作为固定化载体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器运行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向有效容积为450 mL的反应器投加1.0 g SCAC,运行45 d后,NH4+-N和NO2--N去除率分别达到94%和99%,化学计量比(ΔNH4+-N∶ΔNO2--N∶ΔNO3--N=1∶1.40∶0.25)与理论值更接近,运行稳定性明显优于对照组,脱氮性能显著增强;运行100 d后,测得EPS含量增加了约25 mg/gVSS,其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了近1倍,多糖(PS)含量变化不大,PN/PS值提升了近1倍,微生物疏水性增强,有利于减少微生物流失。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SCAC的BET比表面积为146.25m2/g,平均孔径为2.75 nm,主要...  相似文献   
63.
选取了影响射流絮凝生物接触催化氧化生物反应器处理流程的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设计安排试验,确定了反应器最优运行工艺参数。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4.
分析了纳米颗粒在水基础液中的团聚机理,指出颗粒团聚是由范德华作用能、双电层静电作用能、溶剂化膜作用能、聚合物吸附层空间排斥作用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依据团聚机理及分散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分散措施。  相似文献   
65.
垃圾渗滤液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进行适当处理转化成小分子有机酸后可作为反硝化脱氮工艺的碳源。采用吹脱联合超声的预处理方式脱除垃圾渗滤液中的多余氨氮,并根据氨氮去除效果,将最佳条件下预处理后的渗滤液接种剩余污泥后在碱性环境下厌氧发酵产酸。对厌氧发酵体系中挥发酸产量、相对分子质量、三维荧光及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探究了垃圾渗滤液的发酵产酸效能。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在初始pH=11、吹脱联合超声预处理1 h后,以初始pH=10的条件联合剩余污泥共发酵时产酸效果最好,体系内挥发酸产量在第5天达到峰值,为(1 183.86±10.26) mg/L(以COD计),且乙酸和丙酸之和占比大于80%,适合用作工业发酵碳源。三维荧光、相对分子质量、微生物群落也佐证了上述处理条件为垃圾渗滤液中大分子有机物向小分子有机酸转化的最佳条件,为垃圾渗滤液的资源化回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