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4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安徽省宿松洲头西排涝站为Ⅲ等中型工程,共安装5台立式轴流泵,总装机容量2500kw。由于泵房基坑较深,地下水位较高,施工期间又正值雨季,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边坡发生了管涌,基坑底部出现了涌水,导致施工无法正常进行。结合工程实际,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和深井降水技术进行处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水家楼站闸泵站前池曾多次发生冒砂、冒气泡现象,设计采用砂垫层排水减压沟的工程措施,对泵站前池基础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排水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用于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的聚合物型磷系阻燃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1种新型富芳香结构的含磷聚合物阻燃剂聚苯基磷酸(9,10-二氢-9-氧杂-10-膦酰杂菲)苯撑酯(PDPPP)的合成及其对环氧树脂(ER)、不饱和聚酯树脂(USPE)的阻燃性能的影响。这种阻燃剂是由2-(6-氧-6氢-膦酰杂菲)1,4-对苯二酚(ODOPB)与苯膦酰二氯通过熔融缩聚获得。将磷含量为13.8%的PDPPP添加到环氧树脂、不饱和树脂中,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对环氧树脂、不饱和树脂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PDPPP含量只需达到2%即磷含量只需达到0.28%时氧指数LOI可达28,阻燃性UL-94可达到V0级。  相似文献   
14.
长庆榆林气田南区采用集气站节流膨胀制冷低温分离的工艺技术,但在管输中有反凝析现象,影响了正常生产。同时考虑气田生产后期气井压力降低,大部分气井压力将不能满足天然气进集气站节流制冷达到低温分离的条件。为此选用丙烷压缩循环制冷低温天然气处理工艺技术,集中对天然气进行脱油、脱水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文章介绍了在长庆榆林气田南区采用丙烷压缩循环制冷低温天然气脱油、脱水工艺技术以满足外输天然气水、烃露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长江排涝站要求具有自排与抽排双重功能,出水建筑物结构布置采用自排与抽排合建式,设双层汇水箱,具有布置紧凑、投资节省的特点。自排控制闸采用闷盖式闸门井型式,可降低启闭机平台高度,减轻自重,有利于避免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喀麦隆曼维莱水电站无压引水系统明渠的过流能力及其水力瞬变流特性,基于明渠水流的基本方程,推导得到了相应的特征隐式格式算法以及边界条件,建立了长明渠引水式水电站瞬变流分析的仿真模型,并进一步结合工程实例揭示系统的瞬变流特性。与二维水力仿真分析成果进行比较验证分析,可知该水电站水库和压力前池水位差为1.06 m的情况下,引水明渠过流能力不足以通过4×112.5 m~3/s的额定流量。融合明渠的水力特性和压力前池的水位波动特性,水电站水力—机械系统调节保证计算参数的控制值均满足要求,其中明渠出口(压力前池)最高水位为392.362 m,低于相应的渠道末端顶高程394.270 m,满足布置要求。水电站水力—机械系统的水力干扰和小波动过渡过程均满足稳定性要求,且调节品质优良。研究成果可为工程设计和电站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合理选择前池容积的前提下,实现对渠道引水能力、渠堤沿线高度和前池最大水位波动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湖北观音岩水库现状溢洪道进口为渠式控制段,其过流能力的复核计算不能简单套用《溢洪道设计规范》中列出的堰式控制段过流能力计算公式。介绍了渠式控制段溢洪道过流能力的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可相互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18.
金家闸排污站自建成以来,功能几经改变,随着长江堤防加高培厚,穿堤箱涵已无法满足安全运行要求,需除险加固。改建方案经过反复比较论证,最终采取原穿堤涵闸局部拆除,重新接长,原涵箱内衬混凝土的方案。满足工程安全度汛,节省投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一种主链和侧链上均含有阻燃元素磷的一种新型无卤阻燃剂,WLA-3,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不饱和聚酯和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非常好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20.
CO2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托底性技术。化学吸收法是最具商业化潜力的技术之一,而吸收过程中气液传质强化是影响CO2捕集效率、能耗和成本的重要因素。针对新的气液传质强化模式,从微流体强化、引入额外能量场、引入第二相介质和微界面振荡技术全面总结和回顾了近年来的强化CO2吸收手段和研究现状,重点关注微界面振荡技术的原理和研究方法,考察了不同强化手段的优劣势,为推动碳捕集过程中气液传质强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