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2篇
金属工艺   21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泡沫镍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在室温下控制位移,先以5mm/min的位移速度对泡沫镍进行了单轴拉伸、压缩实验,然后在不同应变率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单轴拉伸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普通拉伸试验范围内(准静态),改变变形速度会影响应力-应变曲线,屈服应力、强度极限随变形速度增大而下降;单轴拉伸时,应力应变关系明显分为线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线性硬化和破坏4个阶段;单轴压缩时,具备其他泡沫材料受压典型应力-应变曲线的3阶段特征,即明显的弹性变形段、屈服平台段和紧实段.  相似文献   
42.
针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传统实验与设计实验相结合、实物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43.
泡沫陶瓷压缩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两种不同工艺(11#自然硬化法和22#烧结法)生产的泡沫陶瓷分别在1mm/min和5mm/min的变形速率和不同方向受到单向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或力—位移曲线。结果表明:泡沫陶瓷受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不具备泡沫材料受压缩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的三阶段特征,它没有明显的弹性变形段,只有屈服平台段和紧实段;在压缩过程中,11#泡沫陶瓷的骨架变形以弯曲为主,22#泡沫陶瓷的骨架变形主要是由局部断裂产生;泡沫陶瓷结构为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随着富勒烯(C_(60))、纳米金刚石(Nano diamond)、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石墨烯(Graphene)等的相继发现和相关制备技术的成熟,纳米碳材料作为润滑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首先介绍了纳米碳材料的分类及其制备方法。其次以C_(60)、纳米金刚石、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它们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固体润滑薄膜和润滑填料的研究进展,阐述了C_(60)等纳米碳材料的减摩抗磨机制。最后,指出了C_(60)等纳米碳材料作为润滑材料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展望了它们在未来摩擦学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5.
1,2,3,4-丁烷四羧酸二酐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一般原料出发,经过三步合成出1,2,3,4-丁烷四羧酸二酐。它被广泛用作聚酚亚胺材料的单体,国内尚无市售,经元素分析,熔点,IR,NMR表征,表明结果与预期产物相符。合成步骤简单,原料易得。  相似文献   
46.
Vibration equations of time-varying system are transformed to the form which is suitable to precise integration algorithm.Precision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efficiency of new algorithm are implemented.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got.Choosing matrixes M,G and K is certainly flexible.We can place left side of nonlinear terms of vibration equations of time-varying system into right side of equations in precise integration algorithms.The ke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vibration equations of time-varying system to first 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s to form matrix H,which should be assured to be nonsingular.With suitable disposal,precision and computation efficiency of precise integration algorithms are greatly larger than those of general methods.  相似文献   
47.
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浙江省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分布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33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TDH。临床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血清型分布于7个O抗原群,以O3为主,占临床菌株数的71.81%;04血清型与往年相比有所上升,占到了16.60%。海产品菌株的血清型分布于8个O抗原群,以O5为主,占所有海产品菌株的47.30%。临床菌株的TDH检出率为95.65%。海产品菌株的TDH检出率为6.06%。血清型相同但来源不同的菌株的TDH检出率不同。浙江省从海产品中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与分离自食源性疾病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TDH都存在差别。该工作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品中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基于ANSYS的结构优化设计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有关结构优化设计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思想,并给出优化设计的一般数学模型,给出ANSYS优化设计问题的一般流程。利用ANSYS软件的优化设计功能对某一钢架进行结构优化计算,分析是否满足结构工程的需求,为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9.
邹汝红  张俊彦  孙勤  于维学 《工程力学》2014,31(11):198-203
在风力机初步设计阶段,获得准确的气动特性数据可以大幅度缩减生产和测试的周期,因此开发速度快、精度高的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该文运用余弦分隔法表征翼型,建立了常值偶极子面元法翼型绕流气动分析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和Xfoil计算值的对比,总结出在攻角[-8o,8o]范围内,上述模型是可行的。然后,利用改进的Hicks-Henne型函数对翼型的几何外形进行参数化建模,并采用二次序列规划法作为寻优算法,建立了以最小压强系数标准差为目标函数的反设计模型。根据40个~280个面元的运算结果,得出当面元数取60个~ 100个时,模拟分析效率高。最后,选择具有不同厚度分布或对称性的基准翼型分别模拟分析,计算表明收敛精度都非常高。从而验证了该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强鲁棒性。  相似文献   
50.
虽然有些情况下使用气体润滑,但一般认为润滑材料主要包括液体和固体润滑材料。根据使用环境和润滑材料特性,润滑材料可以划分为许多类。特种润滑材料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比常规润滑材料更为优异特性的润滑材料。通过分子结构、体相结构设计和复合提升润滑特性一直是制备新型润滑材料的主要途径。对于液体润滑剂和有机分子薄膜,常常将新型分子结构设计和摩擦化学机理探讨结合在一起以发展润滑材料。比如,作为可能的新型润滑剂,离子液体的评价主要通过考察不同官能团和摩擦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化学机制,以指导合成新型离子液体。有机薄膜的摩擦学特性强烈依赖于薄膜分子结构和构造结构。对于经典固体润滑材料,常考虑体相结构设计和复合方法提高或调整摩擦磨损特性。类富勒烯结构的出现赋予类金刚石薄膜更高的弹性和更低的摩擦系数,而金属掺杂能够降低内应力并在有些情况下改善薄膜环境敏感度。由于合成新型聚合物润滑材料比较困难,因此,共混和无机纳米颗粒的添加成为制备良好力学性能和耐磨损特性聚合物润滑材料所采取的方法。高温润滑材料,特别是从室温到高温(1000℃及以上)均具有良好润滑特性的润滑材料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大的挑战。具有高温稳定性的稀土和陶瓷填充金属是目前设计制备高温润滑材料的主流方法。通过摩擦磨损特性的考察可以获得对润滑材料的表观判断,而基于磨损表面反应物质的分析对摩擦过程中发生在表面的摩擦物理化学机制的探究则是了解润滑材料服役特性和机制的主要手段,也是设计制备新型润滑材料依赖的主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