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2篇
金属工艺   21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冠醚化合物对钢/铜和钢/铝摩擦副的抗磨减摩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利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省代苯并-15-冠醚对钢/铜、钢/铝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溴代苯并-15-冠-5冠醚对钢/铜摩擦副起到减摩抗磨作用,对钢/铝摩擦副起到加速腐蚀磨损的作用。利用XPS对磨痕表面进行了分析,发现铜和铝磨痕上发现了Br,金属溴化物的生成减少了铜的摩擦和磨损,但却由于腐蚀而加速了铝合金的磨损。  相似文献   
52.
1,2,3,4-丁烷四羧酸二酐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一般原料出发,经过三步合成出1,2,3,4-丁烷四羧酸二酐。它被广泛用作聚酚亚胺材料的单体,国内尚无市售,经元素分析,熔点,IR,NMR表征,表明结果与预期产物相符。合成步骤简单,原料易得。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随着富勒烯(C_(60))、纳米金刚石(Nano diamond)、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石墨烯(Graphene)等的相继发现和相关制备技术的成熟,纳米碳材料作为润滑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首先介绍了纳米碳材料的分类及其制备方法。其次以C_(60)、纳米金刚石、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它们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固体润滑薄膜和润滑填料的研究进展,阐述了C_(60)等纳米碳材料的减摩抗磨机制。最后,指出了C_(60)等纳米碳材料作为润滑材料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展望了它们在未来摩擦学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4.
虽然有些情况下使用气体润滑,但一般认为润滑材料主要包括液体和固体润滑材料。根据使用环境和润滑材料特性,润滑材料可以划分为许多类。特种润滑材料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比常规润滑材料更为优异特性的润滑材料。通过分子结构、体相结构设计和复合提升润滑特性一直是制备新型润滑材料的主要途径。对于液体润滑剂和有机分子薄膜,常常将新型分子结构设计和摩擦化学机理探讨结合在一起以发展润滑材料。比如,作为可能的新型润滑剂,离子液体的评价主要通过考察不同官能团和摩擦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化学机制,以指导合成新型离子液体。有机薄膜的摩擦学特性强烈依赖于薄膜分子结构和构造结构。对于经典固体润滑材料,常考虑体相结构设计和复合方法提高或调整摩擦磨损特性。类富勒烯结构的出现赋予类金刚石薄膜更高的弹性和更低的摩擦系数,而金属掺杂能够降低内应力并在有些情况下改善薄膜环境敏感度。由于合成新型聚合物润滑材料比较困难,因此,共混和无机纳米颗粒的添加成为制备良好力学性能和耐磨损特性聚合物润滑材料所采取的方法。高温润滑材料,特别是从室温到高温(1000℃及以上)均具有良好润滑特性的润滑材料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大的挑战。具有高温稳定性的稀土和陶瓷填充金属是目前设计制备高温润滑材料的主流方法。通过摩擦磨损特性的考察可以获得对润滑材料的表观判断,而基于磨损表面反应物质的分析对摩擦过程中发生在表面的摩擦物理化学机制的探究则是了解润滑材料服役特性和机制的主要手段,也是设计制备新型润滑材料依赖的主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55.
泡沫陶瓷压缩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两种不同工艺(11#自然硬化法和22#烧结法)生产的泡沫陶瓷分别在1mm/min和5mm/min的变形速率和不同方向受到单向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或力—位移曲线。结果表明:泡沫陶瓷受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不具备泡沫材料受压缩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的三阶段特征,它没有明显的弹性变形段,只有屈服平台段和紧实段;在压缩过程中,11#泡沫陶瓷的骨架变形以弯曲为主,22#泡沫陶瓷的骨架变形主要是由局部断裂产生;泡沫陶瓷结构为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56.
硅基底自组装双层膜制备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组装方法在羟基化硅基底表面制备十八胺/环氧硅烷双层膜,采用接触角测定仪、椭圆偏光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UMT-2MT型摩擦试验机,评价了薄膜结构和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自组装双层膜对水的接触角为100°,膜厚3.2nm,双层膜中烷基链呈现较好的有序性;其表面均方根粗糙度为0.241nm;分子内存在C—N化学键,分子间存在氢键;十八胺/环氧硅烷自组装双层膜能够有效把基底的摩擦系数从0.6降低到0.08,0.5N载荷下,摩擦系数随速度增加而增加,在0.5N、1.5N和3N载荷下,耐磨寿命分别为17800个循环以上,2400个循环和1600个循环,呈现良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57.
任刃  张俊彦  刘随成 《四川建筑》2022,(6):178-180+183
结合成都SKP在建项目永久钢结构人行Y型廊桥为依托,在顶板覆土的前提下,Y型廊桥需承载30 t重车行驶,原设计无法满足重车行驶需求。对此经专业钢结构设计单位对图纸进行深化,对原钢结构Y型廊桥采用临时支撑进行加固,以满足荷载需求。主要讲述Y型廊桥深化前后概况、施工工艺、安全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58.
邹汝红  张俊彦  孙勤  于维学 《工程力学》2014,31(11):198-203
在风力机初步设计阶段,获得准确的气动特性数据可以大幅度缩减生产和测试的周期,因此开发速度快、精度高的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该文运用余弦分隔法表征翼型,建立了常值偶极子面元法翼型绕流气动分析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和Xfoil计算值的对比,总结出在攻角[-8o,8o]范围内,上述模型是可行的。然后,利用改进的Hicks-Henne型函数对翼型的几何外形进行参数化建模,并采用二次序列规划法作为寻优算法,建立了以最小压强系数标准差为目标函数的反设计模型。根据40个~280个面元的运算结果,得出当面元数取60个~ 100个时,模拟分析效率高。最后,选择具有不同厚度分布或对称性的基准翼型分别模拟分析,计算表明收敛精度都非常高。从而验证了该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强鲁棒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研究磁控溅射过程氮气(N2)流量对六方氮化硼(hBN)薄膜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为设计新型结构hBN薄膜提供新思路。方法 利用中频电源磁控溅射硼靶,调节不同N2流量(6、12、18、24、30、36 mL/min),沉积4 h后得到hBN薄膜,使用表征工具分析N2流量对hBN薄膜的组成、微观结构、表面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对所制备薄膜的纳米晶粒尺寸和晶体点阵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XRD结果显示,薄膜物相主要为hBN。XPS结果说明,所制备薄膜为富硼hBN薄膜。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随N2引入量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大硬度可达7.21 GPa,对应弹性模量为116.78 GPa。薄膜最低的硬度值为1.2 GPa,弹性模量为32.68 GPa。薄膜弹性破坏应变(H/E*)和塑性变形抗力(H3/E*2)随N2引入量的增加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硬度最高薄膜对应的H/E*值为6.414 ´ 10–2,H3/E*2值为29.27 ´ 10–3 GPa,最低硬度值对应的H/E*值为3.819 ´ 10–2,H3/E*2值为1.77 ´ 10–3 GPa。透射结果显示,当N2引入量从6 mL/min逐渐增加到36 mL/min时,薄膜微观结构由结晶较差的卷曲结构过渡到局部纳米晶结构,最后形成结晶性较好的卷曲结构,并再次证明所制备薄膜为hBN。结论 在中频磁控溅射沉积hBN薄膜时,通过调整N2流量可以有效调节薄膜的特殊组成,使结构发生转变,进而影响薄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0.
张晓  李菁  张俊彦 《硅谷》2013,(13):69-70
任何防御对策的目标都是使密码设备的能量消耗不依赖于设备所执行的密码算法的中间值,掩码技术通过随机化密码设备所处理的中间值来实现这个目标。这种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它可以在算法级实现,并且无需改变密码设备的能量消耗特性。也就是说,即使设备的能量消耗具有数据依赖性,掩码技术也可以使设备的能量消耗与所执行的密码算法的中间值之间无依赖关系。本文讨论掩码技术的工作方式并设计一种AES算法的掩码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