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化学工业 | 6篇 |
机械仪表 | 7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能源动力 | 4篇 |
轻工业 | 2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15篇 |
无线电 | 5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4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23.
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市场渗透率,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其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文章首先概述了日本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驱动因素和现状;然后,从政策、技术和市场3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新能源汽车在日本被成功推广的主要因素;最后,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本土实际情况,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4.
由 C_(60)和类金刚石碳膜( DLC)组成的多层复合膜可在 Si、 玻璃和其它衬底上通过真空升华 沉积和随后以 CH4和 H2作为反应剂用射频化学气相沉积( RFCVD) 的方法制备。这种膜的若干 特征可由拉曼谱( Raman)表征。复合膜电阻与介电常数由低频( LF)阻抗分析仪进行研究从而得 到膜电阻、介电常数和频率间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在各种频率下的此类复合膜的电阻与纯 C_(60) 膜基本一致,但是纯 C_(60)膜随频率变化的电容率与复合膜明显不同。这些现象与结果可通过电 介质的德拜模型和介质松弛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根据相应的 Debye模型方程式,实验测得的 介电常数和频率间的关系经计算机拟合,得到了复合膜的松弛时间,介电常数等。拟合结果基本 上与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25.
26.
27.
曹珂崯;张闽;张天舒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23,(29):82-84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4K/8K视频、在线大型游戏、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远程办公等应用程序也应运而生。然而,现有的Wi-Fi 6标准难以满足其高吞吐量和低时延的网络需求。因此,IEEE将发布下一代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标准IEEE 802.11be,也称为Wi-Fi 7。文章重点介绍和分析了Wi-Fi 7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最后总结和展望了Wi-Fi 7的研究方向和潜在发展。 相似文献
28.
研制出一种基于吸附管采样/冷阱聚焦方法的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富集
系统。环境大气中的VOCs先被吸附管采样,之后转移聚焦至冷阱中,冷阱热解析后VOCs随高纯载气进入GC-FID系
统中。使用标准气体(苯、甲苯、乙苯)测定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设计的冷阱对于VOCs(苯系物)聚
焦效率达到90%以上,标准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该系统运行稳定,满足对环境
大气的VOCs富集的需求。 相似文献
29.
采用溶胶—凝胶法新工艺制备了不同配比的纳米级α -Fe2 O3 -Al2 O3 -K2 O复合氧化物湿敏陶瓷。XRD、BET比表面吸附、Archimede排水法等手段对系列纳米陶瓷物相及微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湿敏特性测试结果表明 :调控各组分摩尔配比为r(Fe∶Al∶K) =90∶5∶5,可获得全湿区阻—湿特性线性关系良好、感湿灵敏度较高、湿滞小、使用温度范围宽、响应速度较快、性能一致性优的湿敏元件。提出组份间界面作用模型 ,并初步探讨了影响材料阻—湿特性及湿滞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某钢厂采用120 t转炉→LF炉→扒渣/捞渣→LF炉→VD炉→板坯连铸工艺生产超低温压力容器用9Ni钢的冶炼实践情况,采用转炉+LF炉脱碳脱磷工艺,控制转炉出钢w[P]≤0.009%、w[C]≤0.05%,炉后平均脱P率74.3%,平均脱碳率51.2%,生产过程中,P的控制难度相比C的控制难度大。采用扒渣工艺下钢水的平均返磷率为16.89%,而捞渣工艺下钢水的平均返磷率为22.61%,扒渣工艺下钢水的返磷率低,但生产节奏长15~20 min,钢水重量损失平均增加3.1 t/炉。镍板由转炉废钢槽加入调整为全部由LF炉加入后,Ni平均收得率提高了3.74%。通过对生产工艺的优化,中间包钢水P、S、N、T.O、C满足内控要求,钢水纯净度高,铸坯低倍中心偏析达到C类1.0~1.5级,表面质量良好,轧制钢板在-196 ℃下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