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52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42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德国燃煤二氧化脱硫排放控制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从1980年起,逐渐建立,健全了较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规,且逐步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以控制二氧化硫等燃煤污染物的排放,到1988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运行中的大型燃革设备均增设了比较完善的环保设施,且烟气中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实现了连续检测和计算机数据管理,从而使燃煤二氧化硫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2.
西村  М 徐振刚 《煤质技术》1999,(1):40-41,44
作者开发了一种用水银孔率计测定焦炭孔壁强度的新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了各种焦炭样品的孔壁强度;文中讨论了各种焦炭样品的孔壁强度与孔壁厚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3.
为灰钙循环烟气脱硫技术在煤粉工业锅炉工业化应用提供设计依据和运行经验,设计建造了基于灰钙循环烟气脱硫技术工艺的40t/h的高效煤粉工业锅炉配套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处理烟气量为40000Nm3/h。介绍了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业化试验结果,并分析了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烟气近绝热饱和温度差(AAST)、增湿水量、Ca/S和固气比是影响脱硫效率的关键因素,烟气量对脱硫效率影响不明显。降低AAST、加大增湿水量、增加Ca/S和固气比均可提高脱硫效率,结合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得出最优工况:当烟气量为30000~40000Nm3/h、AAST为15℃左右、增湿水量约为1300kg/h、Ca/S约为0.9、固气比约为2.6时,即可实现高达90%以上的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74.
75.
美国洁净煤技术项目中的IGCC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6.
笔者在FeCl2-NH4OH体系,采用不同碱比(n=1,0.8)、不同通气量(1.25L/min和1.5L/min)和不同氧化方法制备了多个FeOOH样品,对样品进行TEM、XRD、TG表征说明,氧化速率降低易生成低脱硫活性的Fe3O4或γ-FeOOH、α-FeOOH和Fe3O4的混合相,提高空气流量,或添加氧化剂加快氧化速率,可生成脱硫活性较高的FeOOH。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目前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与主要来源,同时根据中国的现状和特点,经过分析和比较选择了目前应加速发展及致力研究开发的煤炭气化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中国减排温室气体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78.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振刚 《煤化工》2003,31(3):8-12
介绍了煤炭直接液化工艺过程 ,几种典型煤炭直接液化工艺特点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情况以及目前国内煤炭直接液化产业化进展等情况  相似文献   
79.
本文介绍了波兰煤质监测技术的研究结果,并讨论了辐射式灰分仪、微波水分仪、浮选尾矿灰分快速光学监测仪及实验室用测灰仪与测硫仪的技术数据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80.
生物质气化及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生物质原料的特点及生物质单独气化的缺点;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气化技术及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分析了在此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概括了开展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研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