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2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24篇
化学工业   20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4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6篇
石油天然气   169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7篇
自动化技术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高油剂混合热量对重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催化裂化过程中油剂混合初期混合热量对重油分子裂化反应的影响规律,采用连续反应-再生提升管催化裂化中型实验装置通过调节剂油比和再生剂温度,考察了油剂混合热量对重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产品分布的影响,并从烃类结构基团转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油剂混合热量与重油催化转化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剂油比,增加油剂混合热量,可以提高催化剂与重油分子的接触几率,有利于强化烃分子与催化剂之间的热量和物质传递,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对重油烃类大分子的裂化反应,弱化多环芳烃与其它烃类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竞争吸附效应,改善重油发生催化裂化本征反应的环境,在相同转化率下获得更高的轻质油收率和液收率。  相似文献   
82.
 采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内蒙古3种油砂沥青及其流化热转化后的液体产品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用改进的Brown-Ladner 法计算了油砂沥青及热转化后得到的液体产品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发现热转化得到的液体产品平均分子结构参数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相对于原料油砂沥青,热转化液体产品的芳碳率fA略有增加、环烷碳率fN大幅度增加,而烷基碳率fp则明显减少,并且总环数RT从6.10~8.64下降到2左右,芳香环数RA从3.13~6.10下降到1左右,环烷环数RN也从2.22~3.42下降到1左右。3种不同性质油砂沥青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变化趋势相同,均归因于油砂沥青热转化过程中多环芳烃的聚合和长链烷烃侧链的断裂。  相似文献   
83.
利用HyperChem获取反应过渡态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yperChem的动态数据交换DDE(Dynamic Data Exchange)功能,通过Excel中的Visual BasicA编程来控制HyperChem的运行,从而控制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坐标和反应步长,计算得到反应系统沿反应坐标的能量变化曲线,从而可获取反应的过渡态和活化能△E。利用该计算方法搜寻了喹啉分子在S-Mo-Ni催化剂晶体表面催化加氢反应的过渡态,取得较好的效果。利用该方法可以确定复杂反应过渡态,从而为实验研究起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4.
在超临界溶剂脱沥青装置上,以辽河稠油减压渣油为原料,在得到脱沥青油的同时,用PGSS法直接对脱油沥青进行造粒实验。在压力为5.0~7.0 MPa、温度为150~165℃的范围内考察了操作参数对脱油沥青收率、脱油沥青性质、脱油沥青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增加、温度降低,脱油沥青收率减小,脱油沥青的软化点增大,100~200℃、50~150℃脱油沥青平均恒压比热容均减小。体系压力升高和温度降低,有利于制备较小粒径的沥青颗粒,其中粒径小于50目沥青颗粒的质量分数大于66%。因此,操作条件的改变引起沥青性质的变化,从而导致沥青颗粒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85.
石油加工工程实验是基于项目研究的综合实验,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理念和成果导向评价,我们确定了5种学生能力和5个课程目标,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12个教学环节,建立了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实践表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待改进。将达成度计算结果反馈到后续实验教学安排和指导的具体过程,有助于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86.
本文研究了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纳豆过程中活性物质-总酚和异黄酮含量的变化,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测定消化过程中总酚、异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由于发酵细菌及高温的作用,从干燥大豆到后熟24 h大豆,总酚含量提高了60.56%,异黄酮含量降低了63.30%。不同发酵阶段纳豆经过体外模拟消化处理,总酚的释放率为70.64%,异黄酮的残余率为21.79%。抗氧化活性测定采用了DPPH、ABTS和ORAC测定法。不同发酵阶段的纳豆经过体外模拟消化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ABTS和ORAC值有所提高;模拟胃消化阶段,后熟24 h大豆清除ABST自由基能力和ORAC值分别是干燥大豆的1.80和2.22倍;模拟肠消化阶段,后熟24 h大豆清除ABST自由基能力和ORAC值分别是干燥大豆的1.70和1.41倍。总体上来讲,经过发酵的纳豆抗氧化活性得到加强;在模拟消化过程中,胃消化阶段的纳豆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7.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CO2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不同Ti/Si原子比的TiO2-SiO2复合氧化物(TS-n),考察了Ti/Si原子比、焙烧温度对复合氧化物比表面积、孔结构、酸性及原子结合状态的影响,通过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精制反应考察了以TS-1、TS-4为载体的催化剂脱硫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TiO2经SiO2复合改性后,热稳定性和晶态稳定性大幅度提高;TiO2-SiO2复合氧化物的酸性及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与Ti/Si原子比有直接的关系;载体的晶态组成及酸性和催化剂的酸性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有显著影响,复合氧化物中锐态型TiO2的存在强化了载体与金属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不同类型的酸性中心对柴油中不同类型的硫化物具有不同的脱除能力,Bronsted 酸中心较多的催化剂对结构简单的硫化物脱除能力强,Lewis酸中心较多的催化剂对结构复杂的硫化物有较好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88.
采用微反-色谱联合的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活性对哈尔滨炼油厂流化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裂解的产品分布、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产率和产品汽油族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90℃、剂油比170、反应时间0.24s的实验条件下,FCC汽油经催化改质后,烯烃含量大幅度下降,可由改质前的41.6%降到改质后的13.4%,满足汽油新标准的要求,而异构烷烃和芳烃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由改质前的33.3%、13.3%增到40.4%、35.7%,使汽油在降低烯烃含量的同时,辛烷值不会降低,并且还会增加低碳烯烃的产率。此外,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提高催化剂活性均有利于降低改质汽油的烯烃含量,增产低碳烯烃。  相似文献   
89.
三角褐指藻提取生物柴油的生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光暗对比以及不同碳源类型和浓度对于三角褐指藻生化物质的影响,用含有葡萄糖、乙酸钠和甘油的培养基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进行培养,并测定生物量、细胞浓度、生化物质以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具有光自养和兼养生长的能力;三角褐指藻对底物浓度与有机碳源具有选择性,其中利用葡萄糖的最佳浓度为20 mmol/L;在500 mL三角瓶培养过程中生长适宜条件为:温度(25±1) ℃,光强25 μmol/(m2·s),pH为7.5。不管哪种碳源均能够促进三角褐指藻生物量的积累。将细胞浓度达到2.5×106 个/mL培养末期的藻液进行蛋白质、还原糖、叶绿素以及总脂(TOL)含量分析,考察不同生长条件下生化物质的积累以及细胞生物量的变化。通过超声波萃取及索氏抽提总脂,质量分数达到20%(干重);利用GC-MS分析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其中以C16∶1,C16∶0居多,质量分数分别为34.8%,11.9%,可以用于提取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90.
为了模拟预测粒径和密度同时存在差异的双组分颗粒体系的分级混合行为,基于欧拉-欧拉方法建立多流体模型,采用颗粒动力学理论描述颗粒相性质,分别通过Gidaspow和Syamlal曳力模型描述气-固相曳力和固-固相作用力。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轴向和径向颗粒浓度分布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当在较小气流速度下出现分级行为时,床层底部富沉积组分层中沉积组分的运动十分有限,而在较大气流速度下处于完全混合状态时,床层内部颗粒运动较为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