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19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44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重庆市常年具有较大的冷暖供应的需求,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区域性冷暖联供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华能重庆燃机电厂为热源,以其附近的江北开发区为用户区,初步设计了两种冷暖联供方案,并与一般中央空调、家用空调进行了经济性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区域性冷暖联供是可行的,并以方案1较佳。  相似文献   
62.
为建立铀矿山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模型,对我国铀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评价,选取了我国几个典型铀矿山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影响铀矿山生态环境安全的大气、水、土壤、生态补偿等各项指标。应用广义线性理论和SAS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基于GLM的铀矿山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对应等级的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权重ωij,得出整体铀矿山的生态环境安全度CEI。研究表明:该模型依据标准整理数据,操作性强,能较准确地得出铀矿山的生态安全度,为铀矿山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
为了对比电子雷管和导爆管雷管两种起爆方式的爆破振动信号,开展了某露天采石矿两种雷管起爆的深孔爆破振动测试。基于小波分析方法和Matlab程序小波工具箱,对爆破振动信号按照频率划分为10个频带,分析各频带能量和峰值质点速度(peak partide velocity,PPV)的分布特征及随爆心距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电子雷管和导爆管雷管起爆时,90%的爆破振动能量分布在2~6频带(9.77~312.50 Hz)和2~7频带(9.77~625.00 Hz),且PPV分布在3~4频带(19.53~78.13 Hz)和4~5频带(39.06~126.25 Hz),即电子雷管起爆的爆破地震波能量和PPV均向低频带分布,且信号的PPV更小;中、高频带能量大小与段药量成正比,与爆心距成反比;各频带能量占比和PPV大小是反映爆破振动强度的重要指标,采用电子雷管能有效地减少爆破振动。  相似文献   
64.
针对爆破振动引起的一系列危害,采取科学合理的爆破振动控制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爆破振动衰减理论,从爆源条件和传播途径两个方面分析了爆破振动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几种爆破振动控制技术在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情况。结合不同破坏机制下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现状,指出现阶段爆破振动研究的发展方向:建立快速、准确的爆破振动优势因素评价系统;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建筑结构易损构件;制订具有人性化的爆破振动安全标准;开发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爆破振动智能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65.
在日本东京大学核研究中心的放射性离子束分离器上,利用逆运动学反应1H(22Ne,22Na)n产生了22Na次级束。经分离器电磁系统的分离提纯后,获得了能量为(78.3±1.0) MeV的22Na次级束。实验靶站处次级束的强度达2.5×105 s-1,其中22Na的纯度好于90%。22Na次级束已应用于与核天体物理Ne丰度异常问题相关的22Na+α共振散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6.
原地浸出采铀是一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涉及诸多因素与过程的耦合和正负反馈作用。为研究地浸采铀过程中岩石结构力学及其演化规律、岩石变形作用、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动力演化等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建立了一多因素、多过程耦合的综合动力学模型和模拟方法,并基于Fortran与C++语言编制了1~3维模拟程序。通过对某地浸铀矿床某采区酸化、生产、溶浸末期各阶段的数值模拟,得到各生产时期矿岩中铀的浓度分布,该采区酸化40d后浸出液中铀浓度增加到15mg/L,以及该采区铀5a后基本浸出完毕;在生产末期,浸出液中的铀、酸浓度下降明显,采场区域铀浓度降低到10mg/L,pH升至2左右。数值模拟结果与矿山实际生产情况基本吻合。该模型和程序可应用于地浸采铀的理论研究、矿山设计、生产管理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与复原研究。  相似文献   
67.
在北京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上通过2H(12C,13N)n反应产生了可用于核天体物理研究的13N次级束。经磁刚度选择以及速度选择,准直后的次级束纯度达91%,能量为(70.2±0.7)MeV,强度约为10s-1•pnA-1,可用来进行逆几何转移反应的实验测量。  相似文献   
68.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上,使用6He次级束首次测量了质心系能量为9.1 MeV的2H(6He,7Li)n反应角分布,并用扭曲波波恩近似(DWBA)进行理论分析,导出了7Li的质子谱因子为0.40±0.02。  相似文献   
69.
13N(p,γ)14O是高温CNO循环中的关键反应,对恒星能量产生机制及其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产生的13N放射性束测量了质心系能量为8.9MeV的13N(d,n)14O反应的角分布,导出了14O基态渐进归一化系数(ANC)为(29.4±5.3)fm-1。此外,使用镜像核的电荷对称性,通过分析13C(d,p)14C反应的角分布,导出了与实验一致的14O基态质子ANC。使用最新开发出的R矩阵程序,导出13N(p,γ)14O反应在高温CNO循环中的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将此数据代入核天体物理反应的网络程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新星中CNO循环产生的能量比原有的结果多5%,这可能会对新星的演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The 13C(α,n)16O reaction is believed to be the main neutron source reaction for the s-process in asymptotic giant branch (AGB) stars. The astrophysical S-factors of this reaction have been determined based on an evaluation of the α spectroscopic factor of the 1/2+ subthreshold state in 17O (Ex=6.356 MeV) by using the 13C(11B,7Li)17O α transfer reaction. Our result confirms that the 1/2+ subthreshold resonance is dominant for the 13C(α,n)16O reaction at low energies of astrophysical inte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