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整中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孤岛油田南区是被断层复杂化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区内共有大小断层13条,将该区切割成11个断块,各主要断块都有自己独立的油水系统,对聚合物驱油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准确识别断裂系统,调整油田的注采对应关系,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利用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相干体分析技术对区内的低序级断层进行了多轮解释,重新绘制了该区的断层分布图,并利用干扰试井、动态分析等方法对新解释断裂系统的准确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调整了注采对应关系,开展了注聚合物综合调整,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图9表2参9 相似文献
12.
13.
为避免中短波发射台站出现继电跳闸动作,从而使得接地装置可更好地抵御雷电波的侵入影响,针对中短波发射台站防雷接地装置电阻值智能检测方法展开研究。按照接地装置的频域响应能力,计算反击过电压的具体数值,再联合大量的电压与电流传输数据,建立等值化电路模型,完成中短波发射台站防雷接地装置的精确建模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耦合地线假设条件,通过约束电阻串片数值的方式,得到最终的智能耐电参量结果,实现电阻值智能检测方法的顺利应用。与ATP/EMTP程序支持下的电阻值检测手段相比,智能型检测方法可在继电跳闸电压高于360 V的情况下应用,且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阻止雷电波物理电流的上升变化趋势,不仅避免了中短波发射台站继电跳闸动作的出现,也可抵御雷电波对接地装置的侵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曾祥平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10,32(1)
针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难度大,以孤岛油田注聚先导区为研究原型,建立精细地质模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成因分类和形态分类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定量描述了每种类型剩余油饱和度及其相对储量,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黏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聚合物驱受效剩余油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变形井网和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两种开采方式,提出了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矿场应用表明,研究结果对聚合物驱剩余油描述与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隔井脉冲注水技术在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水驱后期开采的油田剩余油高度分散,平面上分流线和主流线的剩余油饱和度差别明显。常规的脉冲注水(周期注水)最佳参数难以把握,周期停注比过大引起地层能量过分下降,反而导致降水降液不增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提出线状注水开展隔井脉冲注水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即在隔井停注期间,邻井提水,确保稳定地层能量的基础上,调整流线分布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并主要运用渗流力学理论对该方法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该方法在孤岛油田南区渤19块试验2年来已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阶段含水比试验前下降1.3%,累计增油1.9×104t,水驱采收率提高5.8%,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图3表2参9 相似文献
16.
17.
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胜利油区的孤岛油田属于强非均质河流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应用储集层构型理论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将储集层结构层次进行细分,由原来的单砂层、单砂体进一步细分到单一成因单砂体,研究砂体内部构型及各种微地质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在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挖潜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主河道厚油层边滩和心滩内部结构复杂,发育的侧积夹层和落淤层夹层具有层内分隔特性,有利于水平井开发挖掘顶部剩余油潜力;河流相二元结构的上部溢岸沉积和边部废弃河道薄砂体物性差、动用程度低,是后期开发的重要潜力区;复合曲流带砂体局部存在废弃河道,形成半连通和不连通,通过识别分析,进一步完善平面注采对应关系,可提高注采效果;单一成因砂体内部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流动单元,分析其流动特性差异,有助于治理油藏水侵。图8表1参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榨菜腌制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其表面形成白膜。解析白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识别和防控污染微生物,提高榨菜品质的安全性。方法:分别用PacBio SMRT和Illumina MiSeq对榨菜表面白膜的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1基因测序,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结果:白膜中存在较多种类的细菌和真菌,鉴定细菌的属主要包括:代尔夫特菌、丛毛单胞菌、寡养单胞菌、短波单胞菌,真菌的属主要包括:曲霉、枝孢菌、德巴利酵母、青霉、威克汉姆酵母、哈萨克斯坦酵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榨菜中微生物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