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6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ER70s 6焊丝钢洁净度和表面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的洁净度和铸坯的表面缺陷直接影响焊丝钢的性能。分析了炼钢各工序钢液中的全氧和夹杂物数量、夹杂物成分和形貌;统计了铸坯的表面缺陷。其结果表明,钢中夹杂物主要有以MnO Al2O3 SiO2 CaO为主的复合脱氧氧化物夹杂物、MnO Al2O3脱氧产物夹杂,铸坯表面缺陷主要有表面气孔和表面裂纹。  相似文献   
42.
四流圆坯中间包的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净化钢液,提高夹杂物在中间包内的上浮率,通过水模型实验,对4流中间包不同挡墙形式下包内流场及夹杂物去除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现用挡墙控流下的中间包同一侧两流之间的流体流动特性存在很大差异,与内侧相比,外侧流的最短停留时间、峰值时间长、死区体积大,造成中间包内钢液温度不均匀,夹杂物不能有效地上浮去除.改进后的挡墙能很好地解决各流间的同步性,死区比例比原型降低6.65 %,对夹杂物的去除效果增强.工业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挡墙在降低总氧和夹杂物方面均优于原挡墙.  相似文献   
43.
中间包结构优化及冶金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水模型实验,对四流圆坯中间包三种挡墙形式下的包内流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原挡墙控流下的中间包同一侧两流之间的流体流动特性存在很大差异,与内侧相比,外侧流的最小停留时间、峰值时间长、死区体积大,造成中间包内钢液温度不均匀,夹杂物不能有效地上浮去除.U型挡墙能很好地解决各流间的同步性,但是最小停留时间短,死区比例较大.采用Y型挡墙可以有效地改变中间包内流场分布,促进夹杂物上浮,提高钢水清洁度,为三种挡墙形式之最优.工业试验表明,Y型挡墙在降低铸坯总氧和夹杂物方面均优于原挡墙.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在LF精炼过程中使用两种不同脱氧剂对气瓶钢进行脱氧后各工序钢中氧含量、硫含量以及连铸坯中夹杂物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在LF精炼过程中使用硅钙钡锶镁无铝脱氧后钢液中活度氧和硫含量较高,但对铸坯中总氧含量影响不大,两种脱氧剂都能将铸坯中总氧的质量分数控制在12×10-6以下;在LF精炼过程中使用硅钙钡锶镁合金脱氧可以使铸坯中氧化铝夹杂和钙铝酸盐夹杂明显减少,硫化物夹杂有所增多;但是硅钙钡镁锶脱氧剂的收得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5.
唐海燕  李京社  王剑斌  孙开明  温德松 《钢铁》2007,42(4):21-23,29
在水模试验的基础上改变了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炼钢厂150 t钢包的吹氩工艺,通过示踪剂追踪、金相分析、大样电解、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DS)等手段比较分析了改进后的工艺与原工艺对石油套管用钢39Mn2V非金属夹杂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原工艺精炼前后氧的质量分数降低率为35.42%,微观夹杂物和大颗粒夹杂物的去除率分别为59.85%、93.43%,而改进后的工艺精炼前后对应值为44.31%、64.29%、95.88%.由此可见,改进后的工艺在降低氧含量和去除夹杂物方面均优于原工艺.  相似文献   
46.
以小方坯帘线钢的连铸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ProCast商业软件根据实际生产的工艺参数建立铸坯的凝固传热模型,并利用射钉试验对模型进行校正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凝固传热模型可以模拟帘线钢的连铸生产过程。根据射钉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末搅位置进行改进,可发现铸坯中心缩孔等级下降,等轴晶率增大。  相似文献   
47.
通过现场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连铸工艺条件下生产的82B铸坯的碳硫偏析和低倍缺陷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过热度、拉速和末搅拌3个影响铸坯偏析的因素随铸坯内部位置的变化和偏析元素种类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适当增加二冷强度可以有效地减轻铸坯的碳硫偏析特别是中心部位的碳硫偏析。二冷强度过高,二冷区存在喷水冷却不均匀的现象,导致铸坯内部产生中间裂纹。铸坯凝固末端使用电磁搅拌能够明显改善中心疏松和中心缩孔。  相似文献   
48.
白旭旭  杨树峰  刘威  李京社  梁雪 《钢铁》2019,54(12):35-41
 为了研究碲处理对钢中MnS夹杂物形貌的影响,利用SEM-EDS扫描电镜,研究了20CrMnTi钢中添加高纯碲粉后MnS夹杂物的改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碲处理使钢中夹杂物的平均长宽比由3.17降至1.83,球化效果较为明显;当碲硫比控制在0.33时,不同硫含量的钢中夹杂物形貌有明显差异,硫质量分数为0.21%的钢中,形成了MnS镶嵌在碲化物中的大型夹杂,而在硫质量分数为0.11%的钢中,形成了碲化物包裹MnS的复合夹杂;当碲硫比为3.21时,发现钢中出现了单独存在的高碲相,MnS外层的碲化物层也较厚,改性率仅为8.75%,这表明高碲硫比并不能提高硫化物改性的数量。  相似文献   
49.
高级别船板钢生产过程中夹杂物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宇涛  杨树峰  李京社  梁雪 《钢铁》2019,54(1):33-42
 通过采用扫描电镜对船板钢F40中的夹杂物进行全流程系统分析,研究了冶炼过程中夹杂物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并采用夹杂物的弹性模量概念对其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形机理进行解释。结果表明,LF出站后钢中的主要夹杂物为MgO-Al2O3复合夹杂,在钙处理后夹杂物逐渐向低熔点的CaO-Al2O3-MgO-CaS系夹杂转变。在轧制过程中,高弹性模量的夹杂物,在轧制中相对塑性变形低。热力学计算表明,当船板钢中的w([Als])为0.02%~0.04%时,为使夹杂物改性完全,钙处理后钢液中的w([Ca])应控制在0.001 8%~0.002 8%。为避免钙处理后生成CaS,可通过控制w([S])在0.002 1%以内,减小其对浇注过程和钢性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电炉冶炼终点碳含量、LF终渣成分以及真空后的软吹时间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马钢出口车轴坯T.O含量的主要因素.分析认为,在马钢特钢公司工况条件下,冶炼终点碳和真空后的软吹时间对车轴坯T.O含量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冶炼终点碳含量从0.04%提高到0.10%,可以降低出钢脱氧成本约12元/t钢.控制LF终渣成分,使得终渣中(SiO2)含量低于4%、CaO/Al2O3达到1.70-1.85,可以实现车轴坯T.O含量≤10p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