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矿业工程 | 7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3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21.
目前隧道施工普遍应用矿山法,爆破振动对隧道内围岩、支护结构的影响及其灾害控制一直是热点问题。为研究爆破振动在隧道内部的传播规律,以某软弱围岩隧道为工程背景,分别对错距三台阶齐爆和分爆的振动信号进行现场监测。采用萨道夫斯基公式非线性回归、Fourier变换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隧道同一断面,拱顶具有振动速度大、振动主频高、衰减速度慢的特点;三台阶间采用100 ms延时爆破时,可以实现爆破能量在时空分布上的离散,振动叠加效应明显减弱。设计单孔爆破试验,掏槽区域中间设置试验孔,试验孔与整个爆破网络的延期设置为100 ms获取单孔振动波形,基于线性叠加原理,计算不同延期时间下掏槽爆破合成振动波形来优选微差延期时间。结果表明:孔间延期时间在4~7 ms时,掏槽爆破引起的峰值振速急剧下降,干扰降振的效果明显,延时超过7 ms后,峰值振速无显著差异;掏槽孔延期时间取7 ms时减振效果最佳,将最佳延期时间应用于现场爆破,取得了良好的降振效果。 相似文献
22.
23.
硫化锑(Sb_2S_3)光导摄象管SF-25型是工业电视机的重要部件,而管内残气成分对其参数及寿命有严重影响。实验研究了新制管及长期存放管内吸气剂蒸散阴极激活老练,电子束扫靶及存放时间对管内残气成分的影响。另外,对管内残气成分与阴极活性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摄象管长期存放后真空失效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
25.
稀土镁系合金La_2Mg_(17)、La_2Mg_(16)Ni经过一定的高温和高压氢气处理(即氢化处理或称活化处理)之后,便可产生吸氢、放氢循环过程,因而可作为很好的贮氢材料。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我们对其在真空条件下吸氢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其真空吸氢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初步的分析。一、实验装置与方法 1.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26.
随着煤炭开采向矿井深部延伸,地质构造愈加复杂,加之长走向大采宽回采工作面的布置,工作面内部隐蔽致灾因素对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地质保障技术必须进一步提升。本文根据吕家坨矿6272回采工作面实际工作经验,从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加强物探钻探手段的应用以及强化现场跟踪观测等方面入手,总结并提出了长走向大采宽回采工作面内部隐蔽致灾因素探查预测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27.
以Moore-Penrose广义逆的定义和欧几里德空间内线性系统的最小二乘范数解原理为基础,运用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 神经网络--一种快速的前向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以Weibull函数的2个控制参数 α,β 以及松散系数 ξ 为输出层,提出了一种预测高台阶抛掷爆破爆堆形态的模型。该预测模型提高了爆堆形态预测的准确度,通过对黑岱沟露天煤矿爆堆形态的预测表明,ELM神经网络高台阶抛掷爆破爆堆形态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于同期使用BP神经网络预测的结果,更加接近于爆堆实际形态。 相似文献
28.
29.
用俄歇谱及分子束技术就地与非就地研究了蒸发稀土金属镧薄膜的表面特性。一种情况是在镀膜机内制作镧薄膜,从镀膜机中取出,暴露在大气中,然后放入超高真空室内进行研究。另一种情况是La薄膜在超高真空室内制备并就地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情况下获得的两样品的俄歇谱图不同。样品1的俄歇谐相当于表面组分主要为La(OH)3,它是由空气中的氧和水汽与表面作用形成的。样品2的俄歇谱相当于表面主要组分为La。少量的La(OH)3是La和超高真空室内的残余H2O作用的结果。用分子束技术对CH4在两样品表面的激活化学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初始粘着几率S0强烈地依赖于入射分子束的平动能,并以En=Ecos2θi表征。在两种情况下都有初始粘着几率随平动能增大而线性增加。当样品表面温度由500K升至700K时,两样品的阈值能和活化能都不随表面温度变化,在相同气体作用下,阈值能和活化能仅由样品本身的结构和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