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0篇
建筑科学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银纳米颗粒在钠钙硅酸盐玻璃中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g K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显示,包裹在钠钙硅酸盐玻璃中的银纳米颗粒的Ag-Ag原子间最近邻距离大于体材料中Ag的间距,说明此时Ag晶格膨胀.晶格膨胀程度依赖于Ag纳米颗粒掺杂玻璃的制备条件.晶格膨胀表明:包裹在钠钙硅酸盐玻璃中的银纳米颗粒处于张应力状态,这主要是由于Ag纳米颗粒与钠钙硅酸盐玻璃基质热失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SiC纳米粉的光致发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发现SiC纳米粉的光致发光效应,通过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X射线衍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和化学分析,证明量子限制效应是β-SiC纳米粉发光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3.
陈超  杨修春  刘巍 《化工学报》2017,68(3):811-820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光吸收能力和载流子迁移率,同时具有双极性特征以及合成方法简单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其光电转化效率在7年内从3.8%迅速提升到20%以上,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简单介绍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综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电池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化学气相反应法合成SiC超细粉的成核和生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于TEM观察,讨论了化学气相反应法合成SiC超细粉的成长机理,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气体流速不同,合成的SiCF超细粉颗粒尺寸和颗粒形貌有较大变化,颗粒尺寸和颗粒形貌的变化成核和生长机理决定,一般涉及到均匀成术怜惜是相成核,团聚和熔融。  相似文献   
15.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TiO2和Al2O3有序多孔阵列,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莱茨光学显微镜对制备的TiO2和Al2O3有序多孔阵列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氧化电压的增大,TiO2和Al2O3纳米孔的直径增加,孔密度减小。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TiO2和Al2O3多孔膜厚度增加,到一定时间后膜厚不变。同时讨论了阳极氧化机理,无论是制备TiO2还是Al2O3有序多孔阵列,阳极氧化过程主要由3个阶段组成:阻挡层的形成、阻挡层的溶解、多孔层的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16.
SiC纳米粉表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于TEM、IR和XPS分析;对新鲜的SiC纳米粉表面和不同存放时间及处理条件下的样品表面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新鲜的作品表面主要以物理吸附氧为主(78.25%),化合态氧为辅(21.75%),在空气中存放一个月后,O/Si比由新鲜样品表面的0.49上升至0.70表面发生氧化,继续存放一个月,O/Si比增至0.77;但表面氧化速度变缓,在潮湿空气中SiC纳米粉更易氧化.离子刻蚀分析表明,O主要分布在粉末表面.  相似文献   
17.
焦油裂解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生物质焦油裂解用催化剂:如白云石、橄榄石、黏土矿石、木炭、碱金属化合物、镍基催化剂和Rh/CeO2/SiO2复合催化剂以及煤焦油裂解用催化剂如氧化钙、LZ-Y82和Ni-3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催化剂的优缺点及催化机理,讨论了催化剂的组成、结构以及催化裂解条件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焦油催化裂解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具有不同于核和壳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通过调整核和壳的化学组成、尺寸和形貌,可以调控纳米颗粒的性能,扩展纳米颗粒的应用范围。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具有不同于核和壳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通过调整核和壳的化学组成、尺寸和形貌,可以调控纳米颗粒的性能,扩展纳米颗粒的应用范围.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铜纳米颗粒在硅酸盐玻璃中的形成及其局部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离子交换结合H2气氛热处理的方法制备出铜纳米颗粒/硅酸盐玻璃复合材料.利用光学吸收谱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了铜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形成机理及其局部结构.结果表明:提高H2气氛处理温度有利于提高Cu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体积分数,在其它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子交换时间从0.5 h延长到1.0 h对cu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体积分数影响不大.Cu在离子交换硅酸盐玻璃中仅存在Cu-O配位结构,热处理后铜原子在玻璃中存在2种局域结构环境:一是处于铜氧化物的配位环境:另一是处于金属铜的配位环境.玻璃中铜离子以-价存在,其周围存在2个氧配位,Cu-O键长在0.185~0.186 nm之间.随着Cu颗粒尺寸的降低和Cu小分子团簇质量分数的增加,Cu-Cu配位的无序度增大.含小分子铜团簇多的样品,Cu-Cu最近邻原子间距离与铜体材料中的Cu-Cu最近邻原子间距离(0.255 nm)相比发生收缩;含铜纳米颗粒较多的样品,Cu-Cu最近邻原子间距离与铜体材料中的Cu-Cu最近邻原子间距离相比发生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