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9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0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8篇
石油天然气   65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酶法改性酪蛋白及婴儿配方乳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国内现有配方乳粉生产工艺中存在的弊病而提出的。通过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研制出酶法改性酪蛋白婴儿配方乳粉新工艺,用固定化蛋白酶对牛乳中的酪蛋白预消化,使之转化为易被消化吸收的类乳清蛋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水解度,使酪蛋白与类乳清蛋白的比例达到40:60,从而避免添加乳清粉的传统工艺。本文介绍了蛋白酶的选择、酶的固定化工艺、及新型婴儿配方乳粉的生产工艺,并研究了改性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有关性质,证明了酪蛋白经蛋白酶水解后变成了分子量较小的多肽,其许多相关性质完全可以与乳清蛋白相媲美,甚至优于乳清蛋白,通过调整脂肪酸含量及强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使整个配方更接近母乳,并符合国家有关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  相似文献   
92.
针对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多年冻土区表层地质、钻探和测井等表现出的地表浅层赋存大量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现象,结合该区地质资料和天然气水合物最新勘探成果,利用“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从气源、温压、水源、运聚等关键要素详细分析了昆仑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条件。并以该区地质演化历史为依据,探讨了诸多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昆仑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先后经历了晚三叠世末期—新近纪晚期大量热解气形成与散失,部分热解气残留,新近纪末期羌塘组沉积,晚更新世高原隆升、冰川冻土形成,晚期新构造运动产生断裂、裂缝沟通深部残留热解气进入浅层水合物稳定带与羌塘组少量微生物气混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等多个阶段。该区赋存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93.
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是隐蔽圈闭勘探的重要目标,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的砂体上倾尖灭圈闭是重要类型之一。在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构成的三级层序内,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以及层序构成分析对于认识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其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针对珠江组以不同尺度的水进界面为界建立了由四级层序构成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其中高频层序界面主要有2种成因类型,即沉积作用转换面和次一级海泛面。三级层序的不同体系域内四级层序的构成特征不同,海侵体系域内的四级层序发育了完整的水退-水进旋回,而发育在高位体系域内的四级层序多由水退半旋回组成。其中三级层序界面和四级层序转换面均控制着砂体的形成与分布,而最大水进面和次一级水进面控制着顶底板或泥质隔层的形成与分布,其构成了"顶板-储集层-底板"的典型"三明治"结构,纵向上相互叠置,形成了砂体上倾尖灭圈闭油气勘探的多套储盖组合,同时也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94.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环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展现出了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是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通过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套页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矿物学、岩石组构及沉积构造的不同,在筇竹寺组识别出5大类12小类岩相类型,进一步总结了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斜坡-盆地沉积体系中发育的6类典型的沉积序列,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浅水陆棚沉积处于氧化、相对低的古海洋生产力条件下,发育磷质-云质-泥质沉积序列和砂质-泥质-灰质沉积序列,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深水陆棚以及斜坡-盆地沉积处于贫氧-缺氧、高海洋生产力的条件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磷质-云质沉积序列、硅质-泥质沉积序列和泥质沉积序列。在四川盆地资阳-长宁一线陆内裂陷槽内部以及四川盆地之外东南部黔中、黔北及鄂西-渝东等大部分深水陆棚沉积区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有利区域。此外,热液活动为黔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有利于形成富有机质的页岩。  相似文献   
95.
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现阶段建筑施工过程中尚存在着诸多安全和质量问题,因此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管理体系予以全面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
塔中隆起晚奥陶世古地貌及其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Ⅰ号断裂带古地貌及其沉积相是控制塔中地区晚奥陶世台缘相带和大型生物礁油气藏发育的主要因素,在该区寻找相似的生物礁发育带具有重要的勘探意义。分析塔中隆起上奥陶统沉积体系地震反射结构,选择距古隆起顶面最近且全区易追踪的沉积界面作为近似古水平面,恢复了塔中隆起及其邻区上奥陶统沉积前的古地貌,并将其划分为6个单元:台内高隆、台内缓坡、台地斜坡、陆架斜坡、陆架坡折和深海盆地,其中分别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开阔陆棚相和深海槽盆相。研究表明,台内缓坡带具有与塔中Ⅰ号断裂带相似的古地貌及沉积相特征,且主要分布在塔中隆起南斜坡并向和田河东延伸一带,以及西部沿吐木休克断裂一带和顺托果勒低隆段两侧,可能是生物礁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7.
由于高丰度含气所造成的气烟囱现象的存在,导致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纵波地震剖面上出现同相轴下拉、频率降低、成像模糊等现象,而在转换波剖面上,成像质量虽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同相轴下拉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含气区的成像效果,尝试将时间域转换波地震剖面转换到深度域中,验证深度域转换波地震剖面对同相轴下拉假象的消除能力。以高精度速度建模为基础,对高丰度含气区转换波地震剖面时深转换方法及流程进行了探索,并用实例说明利用声波测井速度建立的速度场可以对转换波地震资料进行时深转换,转换后的深度域剖面上的同相轴下拉现象得到了校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时间域里的构造塌陷假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含气区同相轴下拉现象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柴东地区多波地震勘探资料品质及应用效果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8.
库车坳陷依南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具有形成致密砂岩气的有利地质条件,并已获勘探证实。通过对岩心、录井、测井资料、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的观察鉴定以及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认为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因类型主要为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裂缝发育,孔隙度集中分布在4%~12%,平均为7.53%,渗透率集中在(0.1~100)×10-3 μm2,平均为12.33×10-3 μm2,其中小于1×10-3 μm2的样品占到75%,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形成与沉积背景、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因素相关。综合有利相带、特征曲线重构反演砂岩厚度、裂缝发育程度,结合构造背景对有利区进行了综合预测,指出有利区主要发育在依南2、依南5和吐孜2井一线南侧,其中依南2井南侧和西南侧潜力最大,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
向无源网络供电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VDC,MMC-HVDC)系统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因此有必要对其控制与保护策略进行研究。基于MMC电磁暂态数学模型,建立了d-q同步旋转坐标系下MMC欧拉?拉格朗日(Euler-Lagrange,EL)数学模型,推导了适于MMC控制的无源控制规律,设计了内环电流无源控制器及向无源网络供电的MMC-HVDC系统定交流电压控制器。针对电网电压不平衡或交流系统不对称故障引起的负序电流,提出了基于EL模型的正负序电流无源控制器。为保证故障时系统能满足安全运行的条件,提出了故障时的控制保护策略。最后在PSCAD/EMTDC中对MMC-HVDC系统各种运行工况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对正负序无源控制器和矢量控制器的控制性能做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器和控制保护策略具有良好的动稳态控制性能,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0.
在高沉积速率期的断陷盆地进行断裂、古地貌及物源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对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孤北洼陷为例,从构造单元的划分、断裂活动与古地貌发育及沉积充填、高沉降速率期沉积体系发育、物源系统等方面入手,研究了三种不同古地貌单元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模式,指出了有利的和潜在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