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3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梅园 《计算机科学》2013,40(11):312-315
获取正确的细节点对是指纹匹配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已有工作基于已获得的初始细节点对,通过构建局部拓扑结构进行单层次验证以期获得更正确的细节点对,但该工作对于由错误细节点对而产生的负面影响,鲁棒性较弱。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次验证的指纹细节点对获取算法,其主要改进为:将单层次验证划分为一级、二级验证两个层次;增加了补充验证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增强了鲁棒性,提高了对细节点对去伪存真的正确率,时间复杂度约为前者的2倍。  相似文献   
32.
在实际应用环境下,训练集和测试集往往存在分布偏差,导致隐写分析检测效果不理想。迁移学习方法旨在从一个领域学习到的知识,来帮助完成新领域中的学习任务,不要求领域间的同分布假设。概述了当前隐写分析失配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引起隐写分析失配的因素,在TrAdaBoost迁移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隐写分析算法,改善了隐写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失配问题,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3.
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节点局部配准的形变指纹匹配方法。首先,结合细节点的纹理信息以及结构信息获取多个参照点;然后依据选取的多参照点实现模板指纹图像与输入指纹图像的全局配准从而获得指纹之间的公共区域;将公共区域内的细节点与它们最近的参照点聚类组合,形成多个分组,并将各分组内的细节点以对应的参照点为极点转化到极坐标系下建立指纹的局部对应性;最后,采用界限盒约束条件实现指纹匹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局部配准的指纹匹配方法对形变指纹匹配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较大提升指纹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压电式无针注射器的喷嘴结构对其射流形态、平均喷射速度和平均湍流强度的影响,首先,基于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的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流场体积函数多相流模型,对四种结构的喷嘴高压自由射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锥柱形结构的喷嘴能得到可控性较好的对称射流;其次,利用正交试验法对锥柱形结构喷嘴的锥形收缩角和中部圆柱长度进行设计仿真分析,以得到上述结构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喷嘴的平均喷射速度和平均湍流强度的影响;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圆柱长度对喷嘴的平均喷射速度和平均湍流强度具有显著影响,锥形收缩角对前者无显著影响,而对后者具有显著影响,中部圆柱长度和锥形收缩角的交互作用对前者和后者均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当锥形收缩角为30°、中部圆柱长度为0.2mm时,锥柱形喷嘴可得到最佳射流特性,此时出口平均速度可达6.56m/s,湍流强度均值为1.04%。该研究可为压电式无针注射器的喷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为研制一种大行程、高精度的压电致动器,以夹心式换能为机理,提出一种基于d_(15)动静耦合激励的新型压电致动器。对比优化设计的Cymbal压电叠堆与普通压电叠堆,分析了3种致动模式:d_(31)模式、d_(33)模式和d_(15)模式。利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和相关测量试验分析了机构的位移输出量,得到在有限元仿真软件平台中,Cymbal压电叠堆能有效地将d_(15)径向变形转化为轴向变形,其d_(15)模式形变量是d_(31)模式形变量的6.35倍,是d_(33)模式形变量的1.66倍;压电致动器在d_(15)动静耦合激励下的最大位移输出量(8.78×10~(-4) m)是d_(15)静态直流激励(6.45×10~(-5) m)的13.61倍,是d_(15)谐振交流激励(7.80×10~(-4) m)的1.13倍。测量试验发现,压电致动器产生的最大输出位移随着电压的增大呈近似线性增加,当电压为100V时,压电致动器产生的最大输出位移为8.11×10~(-4) m,证明了d_(15)致动模式下动静耦合激励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6.
刘玉  郭志刚  梅园  李桂发 《电池》2016,(5):275-277
从结构、循环伏安、电池性能和高温化成等方面,对3种木素进行研究。挪威产木素A,循环性能较好,电池失水较少;国产木素C,低温性能较好,适用于高温环境或南方区域用的电池。  相似文献   
37.
提出一种快速的多级指纹混合匹配方法.该方法在提取指纹图像特征,建立指纹细节点匹配模板后,对指纹进行多级匹配.首先,计算两幅指纹图像特征矢量之间的欧式距离,通过比较距离大小实现指纹的初级比对.然后利用输入指纹与库指纹的细节点模板进行二次匹配.最后,对二次匹配过程中匹配的细节点对加以分析,选取可靠的细节点对作为多参照对应点进行再次匹配.该方法融合指纹的图像特征和细节点特征,避免建立指纹细节点对应性耗时的搜索过程,同时多参照点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校准细节点集.实验证明该方法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38.
一种有效的指纹奇异点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纹方向场分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方向丰富度的特征,并据此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指纹奇异点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指纹方向场分割为一系列互不重叠的同质区域;然后通过同质区域边缘检测及边缘端点提取实现了奇异点快速定位;最后依据已定位点的poincare index值确定奇异点类型。与目前占据绝对主流的poincare index方法在FVC2002指纹库上的对比实验表明:在准确性方面,两者各有优、缺点,该文方法的误检率明显低于后者,漏检率略高于后者;在简单实用性方面,该文算法的平均提取速度是后者的14.2倍,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9.
李颖  梅园  王颖  孟凡彬  周祚万 《材料导报》2018,32(13):2295-2303
在交通运输和电子等行业,产品的能源消耗大、成本高,使得人们追求更轻、强度更高的产品。特别是在电子封装领域,与轻质、易加工、高强度的金属/树脂复合材料相比,纯金属或者纯树脂产品已逐渐失去竞争力。金属/树脂复合材料是指金属与树脂以某种形式粘接起来的复合材料,除粘接界面是两相相互贯穿的复合体外,其余部分以各自体相单独存在。因粘接界面间的化学作用和较强的物理锚栓作用,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粘接性能,而非界面区域两相的单独存在使得复合材料具有金属与树脂双重特性。金属/树脂复合材料的最大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实现金属与树脂两相界面的牢固粘接。由于金属与树脂的性质差异较大,这种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不同于金属之间的焊接加工,也不同于树脂之间的熔融共混。因此,如何高效地制得低成本、性能优异的金属/树脂复合材料已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金属/树脂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主要有层压、激光焊接、摩擦叠焊、搅拌摩擦焊、超声焊接和纳米注塑等。其中,层压法只能用于制备结构简单、尺寸较大的产品;激光焊接、摩擦叠焊和搅拌摩擦焊会损伤制品表面,影响美观;超声焊接工艺复杂。而纳米注塑成型技术(Nano-molding technique,NMT)可实现金属/树脂复合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同时兼顾两相的粘接强度和制品的灵活设计,从而成为制备金属/树脂复合材料的重要技术方法并得到广泛研究。为了制得性能优异的金属/树脂复合材料,NMT的原理与工艺技术被不断探索与完善。目前较为被认可的NMT原理是:胺系化合物和特定树脂发生反应并产生热量,促进树脂在纳米孔中的流动;嵌入金属表面的树脂固化后在两相间形成锚栓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两相界面的粘接强度。NMT所适用的金属由原来的铝合金推广到了铜、不锈钢、钛、镁等金属。所用的树脂也由原先的几种工程树脂扩展到了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PBT)、聚醚醚酮(PEEK)、聚邻苯二甲酰胺(PPA)和聚酰胺(PA)等一系列树脂。文章重点概述了NMT技术的粘接原理、工艺流程、性能测试、技术研究进展以及相关应用,并对其今后发展方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40.
科尔沁左翼中旗总土地面积98.06万hm2,其中,耕地36.07万h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6.67万hm2以上,是国家第一批商品粮基地旗、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旗,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属农牧结合的经济类型区。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模式的改变,不同作物选择除草剂就成了摆在广大农牧民生产中的一大难题。而且很多农民反应在市场上买的除草剂除草效果不好。通过几年的实际应用和社会调查,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一种作物使用除草剂防效如何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除草剂产品仅占防效的40%;60%取决于选用的植保机械、喷头、压力、机手操作水平、车速、风速、喷药时间等诸多因素对喷施效果都有差异,最终影响除草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