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篇 |
综合类 | 8篇 |
化学工业 | 12篇 |
金属工艺 | 25篇 |
机械仪表 | 16篇 |
建筑科学 | 14篇 |
矿业工程 | 5篇 |
能源动力 | 5篇 |
轻工业 | 22篇 |
水利工程 | 5篇 |
石油天然气 | 3篇 |
无线电 | 2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82.
研究了铸态和热处理态多相V60Ti20Ni20氢分离合金的异步轧制性能,异速比对合金显微组织、硬度和织构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异步轧制工艺提升合金轧制性能的效果高于热处理工艺提升的效果。热处理加异步轧制能够有效大幅提升合金的轧制成形性能。合金异步轧制性能随着异速比增加而增加,合金的硬度几乎不随轧制异速比的变化而变化。高的轧制压下量下,合金呈现出明显流变特征,V基固溶体(Vss)和NiTi 相变形量大,沿轧制方向变形伸长,成层状组织。随着合金轧制异速比增加,合金显微组织沿厚度方向逐渐出现低程度的不均匀变形,中心位置变形程度高于同步轧制。异步轧制沿厚度方向引入的剪切变形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合金的轧制织构。 相似文献
83.
以变速箱产品设计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新技术新方珐的应用为重点,介把了基于Pro/ENGINEER三堆CAD设计软件建立变速箱的参数化特征实体模型,完成了参数之间的关联设计,通过对控制参数的改变,快速完成不同系列变速箱零部件的设计。通过三维参数化特征建棋技术的应用,系统地探索了变速箱设计中的新技术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85.
Pd-Ag合金膜作为分离高纯H2的金属膜目前已经商业化应用,但由于Pd-Ag合金膜的材料成本高,限制其大规模应用。 单相V基合金膜拥有比钯银合金膜更高的H渗透率、机械强度和较低的成本,且氢脆抗力较纯V得到很大提高,塑性和H渗透率也比多相V基合金膜高,因此成为替代Pd-Ag合金膜的潜在材料之一。 本文综述了氢分离单相V基合金膜的研究进展,包括V基合金膜种类及H渗透性能、微观结构对H渗透性能的影响、合金膜失效机制等,并对氢分离单相V基合金膜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86.
目前工业上分离高纯氢气应用最多的是致密金属膜,尤其是钯银合金膜。钯、银属于贵金属,大规模应用成本高。钒基合金膜拥有比钯银合金膜更高的透氢率、机械强度和较低的成本,且氢脆抗力较纯钒得到很大提高,成为潜在的替代钯银合金膜的材料之一。本文综述了钒基合金膜材料的研究现状,催化层对透氢性能的影响以及钒基合金膜的制备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7.
采用硬度测试、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研究热处理工艺对V55Ti30Ni15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合金显微组织对合金硬度有很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由过饱和钒基固溶体以及非平衡的NiTi和NiTi2相组成.合金在750和800℃热处理时,细小NiTi粒子从过饱和钒基固溶体中析出,随着保温时间延长,NiTi粒子析出增多.NiTi粒子析出降低了钒基固溶体的晶格畸变度,合金硬度降低.合金在850和900℃热处理时,NiTi析出粒子逐步回溶到钒基固溶体中,晶格畸变度升高,合金硬度升高.在900℃热处理初期,合金硬度下降是由于铸造应力的消除,晶格畸变度降低.而随后由于NiTi2相在相界上聚集球化,使得合金的硬度开始升高. 相似文献
88.
干气密封流体膜与密封环间传热模型的合理选取对于准确求解密封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至关重要。在CO2近临界工况下,对比研究了密封环等温模型、绝热模型和共轭热传递模型对超临界CO2干气密封端面温度、压力分布和开启力、泄漏率等稳态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膜厚和转速条件下密封环等温模型和绝热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共轭热传递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2和空气介质干气密封的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以共轭热传递模型计算结果为基准,密封环等温模型假设适用于小膜厚低速流动工况,不过开启力偏低而泄漏率偏高,绝热模型假设适用于大膜厚高速流动工况;相较于空气介质干气密封,超临界CO2干气密封在小膜厚下的温度分布和大膜厚下的压力分布基本接近,不过小膜厚下的温度更低,而在大膜厚下的压力更高。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