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0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文永林  刘攀  汤琪 《化工进展》2016,35(4):1208-1215
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对环境的危害是相当巨大的,生物吸附法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农林废弃物和化学改性剂在吸附重金属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及吸附工艺优化,阐述了生物吸附法的吸附机理及解吸处理,介绍了生物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参数,同时指出了生物吸附法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农林废弃物具有来源广、成本低、可再生等优点,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时,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工业前景.  相似文献   
32.
汤琪  罗固源 《化工进展》2008,27(4):558-563
探讨了磷酸铵镁沉淀法处理磷酸盐工业废水的可行性.研究了pH值、反应物摩尔比、搅拌速度、反应时间、陈化时间等因素对磷酸盐去除效果和氨氮残留量的影响.实验得出,在外加MgSO4·7H2O和NH4C1处理磷酸盐浓度为1753.46 mg/L的磷酸盐工业废水时的较佳实验条件为:搅拌速度为200 r/min左右,反应时间为20 min,pH=9.5,n(Mg):n(P):,n(N)=1.4:1.11:1.0.在陈化时间为30min以及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磷酸盐的去除率为98.69%,处理水中的残磷量为9.16mg/L,残氮量为64.10mg/L.并对所得沉淀物进行了X衍射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  相似文献   
33.
磷酸铵镁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酸铵镁(MAP)技术是一种有效去除废水中高浓度氨氮和高浓度磷酸盐的技术。本文介绍了MAP技术的应用研究概况。评述和探讨了MAP技术的影响因素:pH值、物质摩尔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质浓度、搅拌速度、陈化时间、沉淀剂加入方式。指出了MAP技术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4.
广州联通数据互联网智慧化运维系统是目前在数据网络监控和故障处理领域,最为行之有效的故障自动诊断系统之一。为提升大带宽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提高网络安全水平,加速IP与IT的融合,提出了打造数据互联网智慧化运维系统。本系统以服务质量、用户感知、支撑效率、智慧运维为核心,率先将SDN&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网络维护相融合,针对影响互联网专线业务支撑效率的网络资源管理和影响用户体验的网络设备故障等难点痛点进行建模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IT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达到专线业务快速开通、安全事件迅速处置、网络瓶颈智能预警、网络故障自动处理的管控效果,完成对业务支撑、网络安全、故障响应和智能调整四个方面运维能力大幅提升,缩短故障历时,优化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35.
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基于不同掺杂浓度的铟硼氧纳米纤维(IBx O)为沟道层的场效应晶体管(FET).研究分析了B掺杂对氧化铟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结晶特性以及场效应晶体管电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相比于纯的氧化铟场效应晶体管,IBx O-FETs表现出更低的关态电流和正向移动的开启电压,表明掺杂剂硼的引入能够有效抑...  相似文献   
36.
介绍了包括浸泡提取法、加热回流法、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在内的提取天然缓蚀剂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分别从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药用植物及废弃果皮等4类原材料中提取的天然型缓蚀剂,介绍了各类天然缓蚀剂的协同效应、有效成分以及缓蚀机理,并对天然型缓蚀剂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压水堆完整和破损燃料棒燃料包壳化学相互作用(FCCI)层物相结构组成及影响因素,通过拉曼光谱对燃耗为45 GW·d/tU和41 GW·d/tU的完整和破损燃料棒FCCI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完整燃料棒形成了周向厚度为14~19μm的FCCI层,主要由两个不同相结构区域组成,分别为靠近包壳界面的单斜和四方相氧化锆混合区域及靠近燃料芯块的四方相区域,在包壳界面附近约7μm范围内,观察到明显的705 cm-1特征峰,该峰的形成源于界面压应力和辐照缺陷的共同作用;破损燃料棒形成了周向厚度为37~61μm的FCCI层,主要由两个不同形貌和相结构区域组成,即靠近包壳界面附近具有多孔、裂纹特征的单斜相氧化锆区域以及靠近燃料芯块的非晶结构区域。对FCCI层相结构的分布及转变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完整燃料棒FCCI层中四方相氧化锆的稳定与界面压应力、中子辐照缺陷和裂变产物作用有关,破损燃料棒FCCI层中单斜相氧化锆的存在则主要来源于应力的弛豫和氧的正常化学计量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