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7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11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聚氯乙烯糊树脂与增塑剂混合后的粘度值及粘度随时间变化值是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外主要采用加入特殊的粘度改性剂的办法来达到此项指标。我们合成了十几个品种的聚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加入聚氯乙烯乳液聚合后的水乳液中,喷雾干燥后,测定了合不同聚醚的聚氯乙烯增塑糊的粘度,评价各种聚醚的减粘性能,从中选出了最佳的品种。其减粘水平已超过了日本某公司所使用的同类产品水平。  相似文献   
62.
The lumped tim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were proposed,which can be used for describing the dynamic systems with two or more than two states of the end of growing polymer chain during chain addition polymerization.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lumped tim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was carried out.Th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polymer in the stable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nd more general cases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umped tim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相似文献   
63.
ACS树脂综述     
一、前言橡胶类弹性体与塑料的结合为当今世界高分子材料发展的趋势。以聚丁二烯(PB)、丁苯橡胶(SBR)、丁腈胶(PBA)、乙丙胶(EPR)、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氯化聚乙烯(CPE)等为弹性体,可以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氯乙烯(PVC)、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共聚物(SMA)等形成许多新型多相抗冲聚合物。众所周知的ABS树脂是PB  相似文献   
64.
<正> 一、前言聚烯烃主要指乙烯、丙烯的均聚物和共聚物,其产量约占聚合物总产量的1/4以上,重要性可以想见。异丁烯、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等虽然也属于烯烃,但其聚合物却归入合成橡胶类,其聚合机理和方法与聚烯烃有所不同。除了乙烯有采用高温高压聚合,按自由基  相似文献   
65.
提高通用塑料热变形温度的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高塑料耐热性是高性能化的目标之一。本文着重介绍用共混法和共聚法来提高通用塑料的热变形温度,同时对链结构规整化、纤维增强、氟化、交联等方法也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66.
67.
一、流体用搅拌桨混合观察一下流体混合过程的放大工作,就要求人们客观地去认识大槽的混合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大部分与小槽不同(图1和图2)。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有分散剂的液液湍湍分散体系的搅拌槽的大小、结构(包括挡板条件、搅拌桨的形式及尺寸)和单位质量搅拌功率对液滴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关联式,为液液湍流分散搅拌槽的几何相似或非几何相似放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9.
低温法高聚合度聚氯乙烯聚合度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氯乙烯聚合机理,由低温法合成高聚合度聚氯乙烯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平均聚合度与温度、引发剂浓度的关系式:P=1/{13400exp(-45000/RT)+100exp(-20500/RT)[I]/[M]},向单体、引发剂链转移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C_M=1340Oexp(-45000/RT),C_I=100exp(-20500/RT)。  相似文献   
70.
本文根据有分散剂时液液湍流分散体的特征,假定液滴分裂与分子分解有相似的机理(都经过活性过渡态),提出液滴分裂速率的简化模型,并利用稳态时的分散机理特征方程和由转速突变法所获得的液滴分裂速率数据确定模型参数。此模型可用来预测有分散剂时的液液湍流分散的动态过程特性,也为精确预测液液分散的动态过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