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28篇
机械仪表   6篇
矿业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改善WEDM-HS加工表面粗糙度值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WEDM-HS)的表面粗糙度值已无法满足现代模具制造业的要求,如何改善WEDM-HS的加工表面粗糙度值,提高模具加工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是人们长期关心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研究影响WEDM-HS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提出了改善WEDM-HS表面粗糙度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2.
微孔对双相钢抗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O.32%C、O.88%Mn、O.99%Si、O.9%Ni、O.9%cr的钢在775~870℃间不同临界温度下退火并油冷,形成双相钢显微结构。对试样进行抗拉试验,得到一系列抗拉和延伸性能的数据。抗拉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高,马氏体比率随着延展性降低而升高。微孔在断裂表面附近形成。微孔的形态随着马氏体的比率而变化,从马氏体晶粒的结合力丧失到晶间和穿晶断裂,后一种形态为试样的最终失效形式。  相似文献   
43.
探讨了T10钢的中性盐浴渗钒处理工艺,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显微硬度测试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试验分析方法,观察、测定了渗层的组织、厚度、渗层硬度分布、相对耐磨性等特性.结果表明.该渗层组织均匀,结构致密,具有很高的显微硬度和较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44.
采用横流CO2激光器对3Cr2W8V热作模具钢表面进行激光熔凝处理,然后对激光处理后的试样进行QPQ盐浴渗氮复合处理.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处理后3Cr2W8V钢试样的金相组织,并通过划痕硬度试验和磨损试验测试了QPQ盐浴渗氮试样和经激光熔凝处理再进行QPQ盐浴渗氮试样的硬度和耐磨性.结果表明,经过激光熔凝处理的试样具有更好的渗氮效果,在渗氮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经激光熔凝处理冉进行QPQ盐浴渗氮复合处理的试样渗氮层更深,划痕硬度和耐磨性较未采用激光处理直接渗氮的试样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其中划痕硬度平均提高了15.6%,耐磨性平均提高了47.9%.预先激光熔凝再盐浴渗氮的复合处理工艺町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工件表面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45.
WEDM加工过程中的电极丝形位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电极丝在加工过程中受各种力的作用会发生形位变化。直接影响加工精神度和加工稳定性,本文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电极丝的形位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稳定电极丝形位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46.
47.
利用轮轨滚动试验机模拟了-40℃环境工况下不同湿度(10%~99%)暖湿气流对高速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表面损伤的响应行为。低温环境下轮轨界面遭遇暖湿气流时,黏着系数会迅速减小,且随着气流湿度的增大,黏着系数减小的幅度和恢复时间均增加;同时,与未遭遇暖湿的轮轨界面相比,黏着系数、磨损量、塑性变形层厚度均明显增大,且随着气流湿度的增大,平均黏着系数减小,磨损量和塑性变形层厚度增大。在低温无湿气作用工况下,车轮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剖面裂纹以表层裂纹为主;低温间歇暖湿气流作用下,车轮磨损机制主要以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磨损表面出现氧化磨屑堆积而成的第三体层,剖面裂纹出现了多层裂纹和次表层裂纹。低温环境下,暖湿气流对列车的轮轨界面黏着和车轮损伤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黏着系数的瞬时大幅减小以及车轮材料更为严重的磨耗和疲劳损伤。因此,高寒地区应特别注意暖湿气流对列车轮轨损伤和黏着的影响,以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8.
润湿性是赋予材料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功能件服役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表面能、表面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微纳结构,而鲜有定量研究其间关系。对表面微纳结构和化学修饰对润湿性影响进行研究,首先介绍表面润湿性的三种经典理论模型及润湿理论的最新进展,详细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表面微纳结构和化学修饰对表面润湿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并讨论接触角随表面粗糙度变化的内在机理和成因,阐述表面微织构对润湿性的影响及在不同领域内化学修饰的作用,最后总结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表面微织构和调控表面能是调控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关键因素和基本条件;在润湿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起的修正物理与数学模型使试验数据与理论模型更具匹配性,以期得到适用性更广的理论模型;润湿性表面的制备也逐渐从单一的圆形、方形和沟槽微结构向微-纳多尺度、多层复合微织构和仿生功能性表面的创成与优化等方向发展;激光加工结合其他技术实现多响应、多功能润湿性表面的制备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润湿性影响因素众多,除受表面微纳结构和化学修饰的影响外,功能表面会与基底材料和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也会导致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