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综合类 | 10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4篇 |
矿业工程 | 32篇 |
轻工业 | 4篇 |
水利工程 | 10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0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弹拉式开度仪安装与维护困难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从其测量原理和安装特点出发,利用万向轮改变出线方向,将开度仪安装在坝面码盘基架上,以便于开度仪的安装与维护。该方案已在窝水库中成功地应用,适合于在水利及其他行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33.
针对耿村煤矿东部区段深部开采临近F16逆冲断层容易造成冲击地压问题,采用数值计算与相似材料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随开采深度增加及临近F16断层过程中围岩应力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及临近F16断层,增大了围岩应力集中程度,在断层上盘岩体水平推力、覆岩重力以及采空区岩层下滑力叠加作用下容易使得断层下盘岩体以某一轴线发生扭转,增大了冲击危险性。综合判断其冲击地压失稳模式为F16逆冲断层、井田境界煤柱影响下的高应力、大范围、区域性失稳。 相似文献
34.
35.
36.
结合理论和实际经验,总结了碳氢测定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如相关的材料、试剂的选用和预处理、各系统的安装检查等对测定准确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38.
以钻屑法理论为基础,利用打钻屑检测孔过程中钻屑量变化规律和出现的动力现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耿村煤矿13210回采工作面采用卸压钻孔方法防治冲击地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卸压钻孔方法使钻屑量最大值及大于3 mm的钻屑粒度等值都有所降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冲击地压危险性,但是未能使支承压力峰值带往煤体深部转移,说明应改变当前的卸压钻孔施工工艺,调整施工参数。分析结果也表明在采用卸压钻孔方法的同时,还应采取其他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从而达到对冲击地压的有效解除。 相似文献
39.
基于煤的冲击倾向性测定方法进行预制钻孔煤样单轴加载试验,研究钻孔煤样的冲击倾向性变化规律,引入破碎颗粒分形维数与新增表面积,分析钻孔煤样破碎过程中的能量耗散规律。结果表明:① 钻孔使试样以剪切劈裂破坏形式转变为在孔洞两侧孕育、融合裂隙并在岩桥之间产生贯穿裂纹的破坏形式,同时伴随塌孔现象。随钻孔排数增多,钻孔试样呈现出应力峰前塑性损伤逐渐增大,峰值强度降低、积聚弹性能减少,峰后破坏耗时延长、耗能提升的趋势,且单轴抗压强度、冲击能量指数、弹性能量指数均逐渐降低,动态破坏时间显著升高,冲击倾向性逐渐减弱。② 试样破碎颗粒分形维数与新增表面积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试样破碎程度越低,分形维数越高,新增表面积越小。③ 试样应力峰前能量的输入、耗散与新增表面积无明显关系。峰后能量释放及耗散规律与破碎颗粒新增表面积变化规律一致,新增表面积越大则峰后耗能越多。受加载速率及钻孔布置影响峰后能量差值与新增表面积变化呈“U”形变化趋势。钻孔减缓了试样峰后能量释放与能量耗散速率,且二者降低幅值较为相近,单孔试样降低约 17.0%,双孔试样降低约68.3%,三孔试样降低约 70.8%。钻孔卸压可以降低峰前积聚的应变能,降低峰后单位时间内释放的能量,使得不易发生动力破坏。 相似文献
40.
为明确组合煤岩力学行为及其冲击倾向性与岩煤间接触面力学性质关系,开展了组合煤岩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岩煤间4种不同力学性质的接触面对组合煤岩强度、弹性模量、应变软化现象、声发射特征信号、能量累积耗散特征和冲击倾向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接触面黏结属性和破坏情况所引起的端面效应对煤岩局部变形特征及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接触面力学性质对组合煤岩的力学性质有一定影响,完整的接触面增强了组合煤岩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提高了弹性能累积能力,抑制了峰前阶段的煤岩破裂,削弱了峰后的应变软化阶段;接触面的破坏降低了端面效应的影响作用,提高了组合煤岩的破坏程度,延长了峰后的应变软化过程;无黏结型组合煤岩试样的各项力学指标均低于其余3种接触面;建立了组合煤岩本构关系并提出了考虑接触面破坏的组合煤岩强度估算方法和接触面断裂的判定方法;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随着岩煤间接触面力学性质的提高,组合煤岩弹性能占比提高,塑性能占比降低;厘清了岩煤间接触面力学性质对组合煤岩冲击倾向性的影响规律,认为接触面和煤岩相对力学性质是引起组合煤岩冲击倾向性各项指标冲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