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6篇
矿业工程   6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13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下扬子区栖霞组普遍发育与碳酸盐岩共生的硅质沉积,关于硅质沉积成因的讨论认识不一。从上升流成因的角度对安徽宿松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发现研究区出露的上升流岩相类型主要为燧石条带、硅质细纹层、硅质岩及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等。根据其岩相组合特征将该地区上升流相划分为2个亚相,4个微相。通过对16个样品的有机地化分析,认为各上升流相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大致为Ⅱ-Ⅲ型,成熟度为成熟一高成熟,总体上看,生烃潜量与有机质丰度呈正相关,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栖霞组上升流相有效烃源岩为硅质薄层和臭灰岩中燧石条带。根据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认为该区硅质沉积为上升流成因,而原生生物或生物化学成因是上升流成因的一种类型,研究区上升流成因类型样品Al2O3含量均在2%以内,且与SiO2相关性不强。利用V/(V+Ni)、V/Cr比值研究认为,研究区栖霞组上升流沉积是在浅海斜坡含氧一贫氧过渡环境下沉积的,相比较而言,硅质薄层微相还原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2.
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地区油藏由于对其沉积体系、储层分布认识不清,注水开发效果差,采出程度很低。从现代沉积学理论出发,充分利用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深入研究了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地区的沉积特征,将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定为典型的盐水湖泊三角洲,划分出其主要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建立了该区的沉积相模式图,从而为下步老井挖潜及滚动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3.
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上升流岩相类型及相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一、二段和蓟县系洪水庄组、铁岭组以及青白口系下马岭组中发现上升流沉积。总结了该区上升流沉积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上升流沉积岩相的分析,将其划分为燧石条带、叠层石、黑色页岩、硅质泥岩和硅质岩5种上升流岩相类型。根据不同上升流沉积岩相的组合规律,又划分出两种岩相组合类型,即潮下高能带上升流岩相组合和潮下低能带上升流岩相组合,进而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组合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相应的上升流相模式。  相似文献   
54.
中高含水期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中容易形成大孔道,造成注入水无效循环,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油藏采收率.该文以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为例,综合考虑影响储层大孔道形成因素,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率变化率等多种静态和动态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后计算出大孔道综合指数.并以此为建模参数,采用相控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储层大孔道三维模型,定量表征储层大孔道分布和发育情况,为油田后续的注采方案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通过选取影响大孔道形成的静、动态指标确定大孔道综合指数,然后建立大孔道模型的方法,为储层大孔道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对同类油藏大孔道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5.
相控建模技术在濮城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濮城油田沙一段为例,阐述了相控建模技术在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岩心分析资料,分析和研究了该油藏的构造特点、沉积相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最后运用建模软件建立了研究区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集层属性模型,为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6.
高集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油藏历经多年的注水开发,剩余油分布趋于复杂,因此对剩余油影响因素及其分布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储层内的沉积韵律与夹层、单砂体内韵律性、沉积结构和沉积相变导致的垂向上储层性质变化,夹层的发育特征是控制单砂层垂向上注入水波及体积和层内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的韵律类型、隔夹层、沉积微相与油砂体的空间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无论是在垂向上还是平面上,在夹层频率较高部位、正韵律顶部、反韵律底部、物性较差的相带,其渗流率都较低,从而形成了渗流屏障,使油气不易被驱替,形成了剩余油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57.
高集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优选出符合工区实际的5个地层参数作为主控参数,采用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对目的层阜宁组一段的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将阜宁组一段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在流动单元划分及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总结流动单元分布规律。分析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指出Ⅱ、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8.
HZ油田阜三段(E1f3)为低渗、特低渗油藏,综合运用岩心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储层非均质性从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HZ油田阜三段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的沉积微相及成岩相,埋深对储层非均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非均质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精细沉积微相研究成果,按照储层相控随机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非均质性模型。模型预测结果表征了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表明了不同的沉积相区其储层性质和特征有明显差别。与非相控随机建模方法预测模型对比分析表明:相控下的随机储层非均质性模型比较符合储层发育规律和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可信度高,为该区制定和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通过研究发现,相控非均质性为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0.
在详细分析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地面地质资料和大量质量地震剖面的基础上,依据圈闭的成因和特征,将塔西南坳陷的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圈闭两大类,前者又细分为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两亚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