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其集成化策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如何选用和集成适宜的技术实施污染河流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以及如何评价其工程措施的效果,是污染河流治理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分析了我国河流水质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特点及其成因,总结了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原则与集成化策略,在分析我国北方河流的物理结构与生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生物/生态技术为核心的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方案。还就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健康河流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3.
微量营养物质对毛纺废水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g、Mo、Zn、维生素B1以及烟酸等微量营养物质对活性污泥降解CODCr活性的 影响,同时,对微量营养物质作用前后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毛 纺废水缺乏生物处理系统所需足够的微量营养物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微量营养物质对活性污泥降 解CODCr活性的影响效果也不相同,Mg、Mo、Zn、雏生素B1和烟酸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 mg/L, 2 mg/L,1 mg/L,1 mg/L和1 mg/L;其最佳促进效果可使CODCr降解速率分别达到对照系统的 180%、140%、130%,160%和220%。添加微量营养物质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64.
65.
浮萍类植物是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中吸收转化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植物类群。氮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主要结构组成物质,因此浮萍生物量的增长速率决定了其对氮磷吸收转化的能力。本研究采用序批式培养和连续式培养2种方式探讨了细脉浮萍和紫背浮萍在污水营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利用单种种群增长的Logistic模型对生物量的增长曲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6.
初始密度及饥饿对栅藻LX1氮磷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初始密度、饥饿处理对栅藻LXI(Scenedesmus sp.LX1)氮磷去除的影响,以探索微藻去除氮磷的强化手段.在本研究范围以内(0.125×106~12.5×106个·mL-1),初始密度为12.5×106个-mL-1的栅藻LX1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培养3d后时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4.7%和100%;去除速率分别为3.73、0.67mg·L-1d-1饥饿处理3d的栅藻LX1生长良好,培养5d后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51.3%、82.2%,去除速率分别为1.54、0.33mg·L-1d-1,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4.4%和60.2%.高初始密度和饥饿处理有利于提高栅藻LX1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7.
生物过滤塔在挥发性有机物和恶臭气体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生物量过度累积是影响其运行稳定性的主要问题.为了探讨利用臭氧控制生物量过度累积的可行性,该研究系统考察了连续投加臭氧对于生物过滤塔甲苯去除性能、填料层压降及空隙率、生物量增长以及碳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浓度为0~220 mg/m3时,投加臭氧不会降低生物过滤塔的甲苯去除性能;臭氧浓度为100~220 mg/m3时,投加臭氧可以显著控制生物量过度累积、优化填料层结构和控制压降快速升高.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甲苯的矿化率是臭氧控制生物量快速累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8.
<正> 本文报导了一种新的PVC型阴离子洗涤剂电极的良好性能及其在洗涤剂工业废水中的应用。该电极的线性范围为1×10~(-6)—1×10~(-3)M;斜率50mv左右;检测下限5.0×10~(-7)M;响应时间<30s;对Cl~-、NO_3~-、SO_4~(2-)+、H_2pO_4~-、HCO_3~-的K_(DBS~-j)~(pot)<2×10~(-4);pH使用范围3~11:8h电位漂移<2mv;重复测定电势电势的最大偏差>2mv。 相似文献
69.
噬菌体作为水中病毒指示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噬菌体作为潜在的水中病毒指示生物,可用于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的病毒学安全评价、阐明病毒灭活机理以及改进病毒检测方法等领域的研究。介绍了常用的指示噬菌体——SC噬菌体、F—RNA噬菌体和Bacteroides fragilis噬菌体在环境中的分布、存活和去除特性及其作为水质评价和病毒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0.
某市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污染现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对南方某市饮用水源水、自来水厂出水和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两虫)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就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两虫的去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市饮用水源水中的两虫密度分别为2~120个/100L和0~24个/100 L,自来水厂出水分别为0~12个/1000 L和0~8个/1000 L,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两虫密度分别为7 200~18 300个/L和69~1 210个/L,二级处理出水的分别为6~153个/L和1~46个/L;混凝沉淀和过滤对两虫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