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65篇 |
免费 | 314篇 |
国内免费 | 32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56篇 |
综合类 | 469篇 |
化学工业 | 999篇 |
金属工艺 | 501篇 |
机械仪表 | 507篇 |
建筑科学 | 749篇 |
矿业工程 | 332篇 |
能源动力 | 197篇 |
轻工业 | 934篇 |
水利工程 | 324篇 |
石油天然气 | 337篇 |
武器工业 | 55篇 |
无线电 | 59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57篇 |
冶金工业 | 264篇 |
原子能技术 | 57篇 |
自动化技术 | 8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84篇 |
2020年 | 133篇 |
2019年 | 163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140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238篇 |
2012年 | 277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291篇 |
2009年 | 291篇 |
2008年 | 291篇 |
2007年 | 301篇 |
2006年 | 289篇 |
2005年 | 289篇 |
2004年 | 293篇 |
2003年 | 289篇 |
2002年 | 247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231篇 |
1999年 | 250篇 |
1998年 | 255篇 |
1997年 | 328篇 |
1996年 | 286篇 |
1995年 | 217篇 |
1994年 | 223篇 |
1993年 | 165篇 |
1992年 | 185篇 |
1991年 | 174篇 |
1990年 | 148篇 |
1989年 | 132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47篇 |
1983年 | 40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6篇 |
1964年 | 7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本研究以高白鲑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浓度(6、30、150、300μmol/g)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与MP相互作用的结构变化及结合性质。在25℃下孵育形成不同CA-MP复合物,通过测定复合物的理化性质(总巯基,表面疏水性),二级,三级结构变化(傅里叶红外光谱、同步荧光、三维荧光),结合性质(紫外光谱,荧光猝灭及热力学参数)分析CA-MP复合物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表明,在300μmol/g CA存在下,蛋白总巯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分别骤降25.65%,40.26%(P<0.05);蛋白质二级结构随之展开,α-螺旋含量下降至11.73%,造成蛋白结构稳定性降低;同步荧光与三维荧光光谱表明CA对蛋白荧光具有猝灭作用,且色氨酸比酪氨酸的猝灭效果高7.90%。紫外光谱和荧光猝灭证实CA-MP形成复合物且二者的结合为静态猝灭,热力学参数进一步验证二者相互作用的主导力为疏水作用力。本研究旨在为多酚与高白鲑MP相互作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对不同结构多酚与高白鲑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2.
不同破碎方法对大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干法和低温润米粉碎制备大米粉,研究不同破碎方法对大米品质的影响。通过理化检测结合快速粘度分析仪、质构仪和光学显微镜测定大米粉理化指标、糊化特性、质构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干法粉碎相比,珍桂、双桂、桂朝和越南香米四种大米经低温润米粉碎法粉碎后大米蛋白含量从原来的6.60%、6.09%、7.06%、6.86%显著增加为7.55%、6.67%、7.58%和9.05%(p<0.05);破损淀粉含量从原来的8.2%、7.9%、8.5%和7.2%显著减小为4%、3.8%、4.3%和3.3%(p<0.05);且低温润米粉碎大米粉具有糊化温度低、崩解值小、热糊稳定性好、凝胶硬度高等相对优异的糊化和质构特性值。此外,低温润米粉碎的大米粉颗粒形态在显微镜下表面相对平整,破坏程度低。 相似文献
193.
介绍了内循环(IC)厌氧反应塔和外循环(EC)厌氧反应塔应用于废纸抄造高强瓦楞原纸废水处理的工程实践及生产运行情况。生产运行数据表明,EC厌氧反应塔的处理效果优于IC厌氧反应塔,Ca~(2+)浓度对IC厌氧反应塔运行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而对EC厌氧反应塔影响较小;IC厌氧反应塔和EC厌氧反应塔可有效降解废纸造纸废水中的污染物,废水CODCr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1.2%~77.4%和72.3%~87.9%,沼气产率为0.43 m~3/kg CODCr和0.45 m~3/kg CODCr;废纸造纸废水经初沉池、预酸化池、IC厌氧反应塔/EC厌氧反应塔、好氧曝气池、絮凝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和高效纤维滤池工艺处理后达到国家《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的一级标准,部分废水可回用到生产中去。 相似文献
194.
为研究解冻鲐鱼背腹部鱼片在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与脂肪氧化变化规律,分析了鱼片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总脂肪、不饱和脂肪酸、酸价(AV)、过氧化值(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冰箱4℃解冻鲐鱼能很好保持鱼肉的鲜度和品质,TVB-N值在贮藏第(6~8)天时超出标准限量范围,表明开始腐败;总脂肪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随贮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AV随贮藏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在贮藏(6~14)d增长速度较快;POV先升高,在第(12~16)天期间达到最高,而后呈下降趋势;TBARS值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在贮藏第(10~12)天时,鱼肉已严重氧化,不能食用或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95.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结合快速前处理方法,分析绿茶中甲萘威农药残留,对比纳米竹炭(NBC)和N-丙基乙二胺(PSA)填料及用量去除茶叶基质效应的效果。结果表明,PSA对茶叶基质的净化效果较差,而NBC净化效果明显,其最优用量为30 mg。以金溶胶为增强基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得到定性定量分析茶叶中甲萘威农药残留的3个特征谱峰:1103、1213、1557 cm~(-1)。以1557 cm~(-1)的峰强度,建立茶叶中甲萘威农药残留线性分析方程,该方程在0.28~5.56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为0.9744,方法回收率在76.5%~94.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87%~6.98%之间。该方法分析茶叶中甲萘威农药残留的最低检出浓度可达到0.83 mg/kg,符合国家规定标准1 mg/kg,单个样本检测时间在10 min内完成。研究表明,采用SERS技术结合快速前处理方法分析茶叶中农药残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6.
采用臭氧氧化降解丁香酚模拟废水,考察了臭氧氧化前后丁香酚模拟废水BOD_5和BOD_5/COD的变化,并对臭氧氧化前后的丁香酚模拟废水进行生物实验,利用GC-MS对臭氧氧化前后丁香酚模拟废水的处理过程中间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p H=11、臭氧浓度24.84 mg/L、温度25℃和气体流量1 L/min条件下,臭氧氧化时间由0 min增加到20min时,BOD_5/COD比值由0.07提高到0.34,提高了丁香酚模拟废水的可生化性。在对臭氧氧化前后的丁香酚模拟废水进行生物实验时,经臭氧氧化20 min的丁香酚模拟废水的COD去除率比未经臭氧氧化的提高2.83倍。 相似文献
197.
目的探究我国北方主要刺参产区3种不同养殖模式刺参营养组成与功能性成分的差异。方法从山东和辽宁采集底播养殖、围堰养殖和池塘养殖3种不同养殖模式共75个刺参样品,依据国家标准中的方法,比较分析刺参体壁中营养成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和功能性成分(胶原蛋白、刺身多糖和刺身皂苷)的含量。结果 3种养殖模式刺参体壁中的灰分、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包括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刺身多糖、刺身皂苷等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底播养殖模式刺参的甘氨酸、胶原蛋白、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围堰养殖刺参的含量位于中间水平;池塘养殖模式刺参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底播养殖模式,K、Na、Mg、Ca和P含量显著高于围堰养殖模式,而V含量显著低于围堰养殖模式,底播养殖刺参位于中间水平。结论 3种不同养殖模式刺参的营养成分组成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促进和完善刺身营养及品质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8.
目的:优化葡萄籽油的提取工艺,对葡萄籽油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葡萄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比较不同物质的抗氧化性,以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亚硝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的大小为检测指标。结果:萄萄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8.136 ℃、提取时间1.703 h、料液比1∶5.627。优化后提取的萄萄籽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同等质量浓度的沙棘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抗坏血酸;对亚硝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抗坏血酸和沙棘黄酮;还原能力比较中,高于沙棘黄酮和抗坏血酸。结论:该工艺条件可行,葡萄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