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37篇
金属工艺   108篇
机械仪表   26篇
轻工业   6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5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0篇
冶金工业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FeCl3催化生长脱油沥青基气相生长炭纤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脱油沥青(DOA)为碳源,氯化铁为催化剂,在氩气和氢气的混合气氛下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了不同形貌的气相生长炭纤维(VGCFs)。讨论了在温度为1100℃时,不同的反应时间(分别为10min,20min,25min,30min和40min)对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Raman)光谱,对不同工艺参数下合成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气相生长炭纤维的形貌由弯曲变得相对平直,进而相互贯穿;当反应时间为10min和20min时,气相生长炭纤维的直径分布在1.0μm~1.2μm之间;当反应时间为25min,30min和40min时,气相生长炭纤维的直径分布范围分别为250nm~300nm,350nm~400nm,700nm~800nm。另外,还观察到了V型的气相生长炭纤维。  相似文献   
92.
纳米碳材料增强相与镁基体间的两相界面结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而使用化学改性法对增强相进行表面功能化可以有效改善两相间的界面结合度.为了进一步研究表面功能化在提升复合材料性能上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选用CVD法和水热法制备的碳微球(CVD-CMSs和HT-CMSs)为增强相,一是使用一步改性法(即使用表面活性剂PVP直接处理)对增强相进行表面功能化处理,制备出CVD-CMSs/Mg和HT-CMSs/Mg,考察CMSs上接枝的含氧官能团对表面功能化处理的效果;二是使用两步改性法(即先使用化学沉积法将MgO颗粒裹附到碳球表面,再用PVP进行处理)对增强相HT-CMSs进行功能化处理,并制备出HT-CMSs@MgO/Mg,与HT-CMSs/Mg对比来考察HT-CMSs上负载MgO纳米颗粒的作用.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拉伸性能测试仪等对复合材料样品的组织、界面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CMSs上携带的含氧官能团对表面功能化处理的效果以及增强相的分散性都具有积极作用,且经PVP一步改性后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增强相与基体间有MgO薄膜生成,改善了增强相与基体的相容性;经两步改性后,负载在HT-CMSs表面的MgO纳米颗粒使两相间的MgO膜增厚,进一步提升了两相间的界面结合度,起到有效连接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的作用,并最终使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3.
为进一步提高键合型高分子荧光粉的发光效率,采用先配合再聚合的技术路线,将稀土配合物Tb(4-BBA)3(4-VP)2与N-乙烯基咔唑(NVK)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制得键合型高分子荧光粉poly(MMA-co-Tb(4-BBA)3(4-VP)2-co-NVK),然后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绿光荧光纤维,并对其结构...  相似文献   
94.
采用Suzuki反应合成了一系列9,9-二辛基芴、芴酮(FO)、2,7-二-(2-噻吩)-9-芴酮(DTFO)、4,7-二-(2-噻吩)-2,1,3-苯并噻二唑(DBT)的二元和三元共聚物。结果表明,通过测试聚合物的光致发光光谱(λ=365 nm),发现薄膜状态下相同配比的共聚物比稀的氯仿溶液中的能量传递更加有效。在二元共聚物中,聚芴向DBT的能量传递比FO和DTFO有效;三元共聚物中,相同配比下芴酮的发射虽然完全淬灭,但是芴酮的引入使得宽窄带隙基团间的能量传递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5.
碳微球因其独特结构和优异性能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使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乙炔和甲苯为原料,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以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成功地研制出大量形貌较好尺寸均匀的碳微球。对所得碳微球经过不同的石墨化处理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高分辨投射显微镜(HRTEM)考察了不同处理工艺对其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以脱油沥青(DOA)为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出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s).利用硬化试件电阻测试法和硬化试件断面形貌法.测试了VGCFs增强水泥的电阻率、变异系数和断面扫描电镜形貌,考察了3种不同制备工艺下VGCFs在增强水泥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先将分散剂、消泡荆、VGCFs在水中预分散再加入超细矿粉和水泥的搅拌工艺分散效果最好,干混法与湿混法较差.采用合理的制备工艺(预分散法),当VGCFs掺量为0.2%(体积分数)时可制得纤维均匀分散、电阻率小、变异系数小的VGCFs增强水泥.  相似文献   
97.
采用纳米功能母液与紫外光辐射的方法,对绵羊绒进行纳米抗菌处理并将其纺为纱线,对处理前后的绵羊绒及其纱线的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绵羊绒及其纱线获得了良好的抗菌性能,且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也都有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8.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NanoOnion-like Fullerenes,NOLFs)作为富勒烯家族的一个新成员自1992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独特的中空笼状结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研究者广泛的关注。目前,制备NOLFs的主要方法有电弧放电法、等离子体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真空热处理法。本文以金属Ni为催化剂,石墨粉为碳源探讨了真空热处理条件下温度对NOLFs结构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硅基氧化物抗菌剂作为一种无机抗菌剂具有好的持续性,持久性、广谱性、耐热性、安全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制备抗菌材料的各个领域。纳米硅基氧化物抗菌剂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有大量的悬键和不饱和键,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因此被广泛地用作抗菌材料。但是此种抗菌剂的抗菌效果直接与其在材料中人分散性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提高材料抗菌效果,有必要对硅基氧化物抗菌剂微观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固相原位还原法成功合成了负载钌(Ru)单原子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Ru以单原子形式分散在g-C3N4材料表面上,Ru的负载使g-C3N4的3-s-三嗪单元结构的有序度降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测试分析可知催化剂中含有氰基,氰基导致了分子结构缺陷。Ru和氰基均为电子受体,可加速光生电子的转移并作为催化活性位点。负载Ru单原子后,g-C3N4的光吸收范围变宽,光吸收强度增强,使得Ru单原子负载g-C3N4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固氮效率高达113.23μg·g-1 cat·h-1,是单相g-C3N4催化剂的2.7倍。同时,Ru原子负载的g-C3N4还显示出很好的稳定性,经5次循环实验后光催化固氮效率仍能维持在106.75μg·g-1 cat·h-1。此外,通过光致发光光谱(PL)、电化学阻抗谱(EIS)等表征手段探究了Ru单原子g-C3N4的光催化固氮机理,其中氮气、超纯水和光照是使催化剂发挥光催化固氮作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