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篇 |
综合类 | 13篇 |
化学工业 | 23篇 |
金属工艺 | 4篇 |
机械仪表 | 13篇 |
建筑科学 | 22篇 |
矿业工程 | 26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6篇 |
水利工程 | 25篇 |
石油天然气 | 12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华亭煤业砚北煤矿由于采深较大,冲击矿压发生的频率很高。近年来开始使用SOS微震监测系统、CRMS应力在线监测系统以及声发射系统对冲击矿压进行监测和预报。通过分析砚北矿250204工作面微震活动、应力以及声发射的原始记录数据,研究了开采过程中几次典型冲击下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根据三者数据之间的曲线图趋势,提出了几种可行的耦合模式。特别是使用了微震分析指标Z-MAP统计值作为一个参量来进行分析,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微震发生的概率大小,同应力和声发射数据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从而为砚北煤矿的矿压观测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针对某矿用胶轮车使用过程中传动系统固定板结构经常出现裂纹问题,利用有限元技术对3种不同的裂纹方向和裂纹深度对传动系统固定板结构的可靠性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板结构出现裂纹后其整体生命周期降低44.6%。通过裂纹的长度和深度对断裂失效的数值仿真规律,可以在后期对该装置维护与更换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造成车辆安全事故,提高矿用车辆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决普通车辆在立井煤矿进出罐笼不便的问题,研制了一款可直接进出罐笼的四轮驱动铰接式防爆胶轮车。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整车性能稳定,运行灵活,使用范围广,可完全满足煤矿井下进出罐笼的需求。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粉煤灰和矿粉对C30粗骨料全替代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单掺粉煤灰和矿粉取代率均为0、5%、10%、15%、20%以及双掺粉煤灰加矿粉5%+5%、5%+10%、10%+5%、10%+10%、15%+15%共14组试件,测其坍落度、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压变形并用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单掺粉煤灰不超过20%,单掺矿粉不超过10%,可有效提高再生混凝土和易性;双掺时其坍落度先增加后减小,在粉煤灰掺量10%、矿粉掺量5%时,坍落度190 mm达到最大;单掺和双掺条件下均能满足C30混凝土强度要求,单掺时可考虑20%掺量,双掺时结合和易性和强度可考虑粉煤灰10%、矿粉5%取代水泥;单掺粉煤灰时其变形较基础组变化不大,单掺矿粉时其变形近基础组变形两倍,双掺时其变形均远大于基础组变形;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观察证实了对试块抗压强度的宏观实测数据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5.
26.
梅州地区气温突变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3一一2007年梅县逐年的年、季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的最小二乘法分析梅州年、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运用累积距平法(CA)、Mannkendall法(MK)和滑动T检验法(MTT)这3种突变检测方法对梅州的气温突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气温的总体趋势是在上升,其中冬季和年平均气温的上升明显,分别为0.0221℃/a和0.0113℃/a。运用CA法、M—K法和MTT法对梅州的年平均和冬季平均气温的突变进行检测,发现3个方法检测出来的梅州年平均气温的突变年份是在1997年到1998年之间,而冬季平均气温的突变检测则有较大差异,在CA法和MTT法中,冬季气温的突变点为1986年,但MK法中检测出的突变点为1997年。 相似文献
27.
28.
29.
鄂州万隆村村碑,试图通过静态的"框景"与动态的"换景"解释聚落建筑本身起源扩张至消亡的生命历程,"框景"将山水画中的写意转译为建筑上的抽象,"换景"运用单体建筑墙体收头与交接寻求建筑运动的可能。前者概括鸿篇巨著的传统聚落,后者探讨其变化无穷的渊源。一框一换,一动一静。动静之中,摸索当代乡建的营造法则。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