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28篇
轻工业   47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海花  兰静  费贵强  邹婧  卫龙 《功能材料》2013,(16):2419-2424
采用原位无皂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羟乙酯(HEA)对聚氨酯预聚体(PU)进行功能化,获得乙烯基PU大分子,继而通过自由基共聚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微乳液(APUA);并将其应用于纸张表面改性。FT-IR证实了乙烯基PU与聚丙烯酸酯(PA)间的共聚反应;TGA亦说明PA的引入延缓了聚合物的分解。随着HEA用量的增加,APUA粒径由63.33nm下降至22.54nm;透射电镜图亦表明,未经HEA改性的APUA乳胶粒大小不均;经4%(质量分数)的HEA改性后,APUA呈现核壳结构,粒径分布相对均一。但随着PA含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增加,壳层PU胶粒中同时包裹多个PA胶粒。纸张性能测试表明,当体系m(2,2-二羟甲基丁酸)=10%,m(HEA)=4%,n(NCO)/n(OH)=1.6,m(PA)=35%时,以7%(质量分数)的APUA对纸张进行表面改性,纸张耐折度增加。扫描电镜亦表明改性后的纸纤维表面裂纹和缺陷明显减少,可有效改善其强度。  相似文献   
82.
PVA作分散剂制备阳离子表面施胶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四元共聚物表面施胶剂。确定了较佳的合成条件:无皂乳液聚合,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h,ω(DMC)=10%,ω(PVA)=8%,ω(KPS)=0.2%,ω(MAA)=5%,n(BA):n(St)=1.1:1;并通过红外光谱(IR)、动态激光光散射(DLLS)、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初步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阳离子表面施胶剂可明显提高纸张的施胶度和表面强度。  相似文献   
83.
通过悬浮接枝共聚法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功能化单体,制备了一种具有反应活性的聚乙烯醇(PVA)纤维。研究了纸张中改性PVA纤维的质量分数和干燥温度对纸张耐折度、抗张强度以及湿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纸张中改性PVA纤维的质量分数为9%,纸张干燥温度为110℃时,纸张获得较佳强度,耐折度为72次,干拉力为70.4 N,湿拉力为15.6 N。热重分析(TGA)表明,GMA在纤维表面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原子力显微镜(AFM)照片显示,改性PVA纤维形成了表面乳突结构,有助于形成疏水表面。纸张的扫描电镜(SEM)照片显示,添加改性PVA纤维的纸张,其耐折测试断裂面纤维的长度较短,且纸张表面PVA纤维的溶解程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4.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PUA),以甲基丙烯酸乙酰氧基(AAEM)为酮单体,己二酰肼、碳酸二酰肼、草酸二酰肼、丁二酸二酰肼为肼单体对其进行交联改性,得到不同酮肼交联型的PUA乳液。通过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研究了不同肼单体对聚氨酯-丙烯酸酯胶膜的固化动力学及降解动力学的影响,采用T~β外推法确定了固化工艺温度,根据Kissinger-Ozawa和Crane方程计算出不同PUA乳胶膜的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反应级数和频率因子,并采用Kissinger法对乳胶膜的热降解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肼单体所制的PUA乳胶膜中,选取草酸二酰肼所制的乳胶膜的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最高,为3.153 k J/mol,反应级数为1.148,碰撞因子为57.943,而选取碳酸二酰肼制备的乳胶膜的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最低,为1.639 k J/mol,反应级数为1.317,碰撞因子为1.917;选取碳酸二酰肼制备的乳胶膜的热稳定性最佳,而选取己二酰肼制备的乳胶膜的热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85.
以阳离子丙烯酸/醇酸树脂乳液、钛白粉、分散剂、增稠剂、消泡剂等原料制备一种阳离子丙烯酸/醇酸树脂水性涂料。主要研究了涂料的稳定性、流变行为、热性质、表面形貌和防腐性能,研究表明,分散剂用量为1.5%(质量分数)(占涂料总质量,下同),增稠剂用量为0.9%(质量分数)时,涂料的稳定性最好;在最佳稳定条件下,涂料的流变行为表明涂料具有触变性,有利于涂料的施工和贮存;热重分析表明,涂料的热分解温度为215.3℃,可适用于温度低于200℃的工业环境;防腐性能表明,涂料的腐蚀电流密度为1.076×10-4A/cm2,具有240 h的耐盐雾性能;原子力显微镜表明涂层表面粗糙度为3.893 nm,并呈现出纳米级的凹凸结构。  相似文献   
86.
聚乙烯醇共混改性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己内酯二醇(PC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为主要原料,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亲水扩链剂,通过自乳化法合成了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再将其与聚乙烯醇(PVA)溶液混合制得紫外光固化WPU/PVA共混物(UV-WPU/PVA)。分别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和结晶性能,并对粒径、吸水率、接触角、热重等性能进行测试,采用Flynn-Wall-Ozawa法研究了共混膜的热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UV-WPU与PVA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UVWPUA/PVA共混膜的结晶性能介于纯PVA和纯WPU之间,随着PVA质量分数的增加,UV-WPUA/PVA共混膜的耐水性能有所下降,热稳定性得以提高,共混膜的热分解活化能在100kJ/mol以上,且随着热分解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相似文献   
87.
以聚己内酯二元醇(PCL,Mn=1000)、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原料,采用自乳化法制备水性聚氨酯(WPU)乳液,并用此聚氨酯乳液与聚乙烯醇(PVA)以及外加交联剂氮丙啶进行复配制得WPU/PVA复合乳液。实验研究了m(WPU)/m(PVA)对复合乳液性能及纸张表面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复合乳液中WPU含量为75%,此WPU/PVA复合乳液具有优异的表面施胶性能,纸张耐折度达到1 025次,干湿强度分别为162.3,57.4N,施胶度达到97s。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动态激光光散射法(DLS)及热重分析(TGA)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8.
以2,4-二氨基苯磺酸钠为亲水扩链剂,通过预聚体法合成了水性磺酸盐型聚氨酯分散液(SWPU)。并在FeCl3氧化剂的作用下,采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系列不同聚吡咯(PPy)质量浓度的水性聚氨酯/聚吡咯(SWPU/PPy)分散液,并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得系列复合导电薄膜。随着PPy的引入,SWPU分子与PPy分子间发生反应,SWPU/PPy的高温热稳定性亦得到提高。随着吡咯质量浓度的增加,SWPU/PPy乳胶粒的粒径增加。经适量PPy改性后,PPy可在SWPU胶束内部和表面均匀分布,形成大小均匀的纳米复合粒子;SWPU/PPy复合膜表面粗糙度下降,SWPU与PPy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但当PPy质量浓度高于15%时,开始呈现一定的颗粒形貌,且薄膜表面粗糙度随着PPy浓度的增加明显增加;当PPy质量浓度高于30%时,胶膜表面颗粒形貌明显,胶膜表面主要由PPy组成。复合薄膜的渗透阈值介于质量浓度为1.5%~2%之间,当Py质量浓度为30%时,电导率高达1S/cm。  相似文献   
89.
核壳硅丙共聚物/硅溶胶杂化液表面施胶剂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来酸酐聚氧乙烯酯(MT)为可聚合乳化剂,采用种子聚合制备了核壳硅丙共聚物,并与硅溶胶形成杂化液,制得反应性表面施胶剂,讨论了其合成影响因素,并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用IR对马来酸酐聚氧乙烯酯乳化剂、核壳硅丙共聚物、硅溶胶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当w(MT)≥2%时核壳硅丙共聚物乳液具有良好稳定性,当w(KH570)=2%,w(硅溶胶)=6%时,核壳硅丙共聚物/水溶胶杂化液表面施胶剂具有良好的施胶效果。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