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9篇
建筑科学   53篇
矿业工程   1篇
冶金工业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厂于 1998年投产的改质沥青装置采用釜式连续常压热聚法,中温沥青装入反应釜后,在搅拌下加热而生成改质沥青,其生产工艺见图 1.……  相似文献   
22.
粘结剂用煤沥青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沥青全称为煤焦油沥青(coal tar pitch),是煤焦油蒸馏提取馏分(如轻油,酚油,萘油,洗油和蒽油等)后的残留物,煤沥青是煤焦油加工过程中分离出的大宗产品,约占煤焦油总量的50-60%,其加工利用水平和效益对整个煤焦油加工来说至关重要,煤沥青常温下对黑色固体,无固定的熔点,呈玻璃相,受热后软化继而熔化,密度为1.25-1.35g/cm^3,煤沥青的组成极为复杂,已查明的化合物有70余种^[1],大多数为三环以上的多环芳烃,还含有O,N,S等元素的杂环化合物和少量直径很小的炭粒;煤沥青的分子量为170-2000,其C/H原子比约为1.7-1.8,其元素组成为C占92-93%,H占3.5-4.5%,其余为N,O,S^[2]。煤沥青组成既与炼焦煤性质及其杂原子含量有关,又受炼焦工艺制度,煤焦油质量和煤焦油蒸馏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马晓  周学鹰 《华中建筑》2013,(10):89-92
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是国民政府在全体国民支持下,为纪念中山先生而建的大型建筑群,采用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获头奖的方案建设.纪念堂体量巨大,探索性采用新材料、新科技,外观模拟我国传统高等级官式建筑形象——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等皆然,整体尺度和谐,细部比例与造型手法洗练,取得了优良的视觉效果,设计水平高超.纪念碑采用曲线形收分的形式,不同于我国古代碑体习用的造型,而碑的基座多用传统元素.因此,纪念堂建筑群中各单体造型有所因循、更有所创新.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为纪念堂、纪念碑,在继承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运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新材料, “中体西用”,创造出纪念中山先生与满足市民集会的完美统一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马晓  周学鹰 《建筑与文化》2013,(12):138-143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村落、古镇、历史文化名城等的保护与发展似乎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房屋破败、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城市衰败等,总是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之地如影随形,似无法摆脱的魔咒。  相似文献   
25.
1引言 内秦淮河自东向西,环绕南京老城南。历代以降的秦淮河沿岸,多是人烟稠密之地,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平头百姓等五方杂处。大体而言,六朝至明清,南京老城主要沿内秦淮河逐渐向北发展(图1)。  相似文献   
26.
周学鹰 《华中建筑》2003,21(6):82-83,87
1、引言 通过笔者前面有关汉代建筑画像砖石,连载内容的逐步说明和所列举事例的进一步论证(分别刊载于《华中建筑》2001年第3期、2002年第1期),有力地说明运用笔者所提出的方法来重新认读“汉代建筑画像石”(同样也包括汉画像砖),对汉画像砖石中出现的建筑艺术形象,可以得到较为切合实际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7.
分析探讨了不同粒度冶金焦炭的吸水能力及影响吸水能力的主要因素。指出焦炭的气孔结构和粒度分布是影响焦炭含水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煤沥青资源、应用和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斌  潘立慧 《炭素科技》2003,13(2):30-41
  相似文献   
29.
周学鹰 《新建筑》2006,(4):22-25
在简要回顾已有论著的基础上,对江南水乡旅游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江南水乡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于保护以民居建筑为主体的水乡环境。这要求首先做好两项基础工作,一是保护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土地、水网,二是孕育文化自觉,使可持续发展、生态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从而继承并塑造新时期江南水乡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30.
周学鹰 《建筑创作》2007,(8):138-142
今年8月26日.是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陈明达先生离开我们10周年的忌辰。陈明达先生是继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贤之后,我国第二代建筑史学家中的佼佼者。陈先生以研究古建筑技术为著,其《应县木塔》.《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巩县石窟寺》等一系列学术专著,在我国建筑史.雕塑史及文物遗产保护等方面极具影响力.均属划时代的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