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篇
能源动力   3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熊斌  郑传胜  王奇  梁明  曾军 《工业加热》2014,(7):630-633
【摘要】 目的 探讨泥鳅导丝配合鹅颈套圈成圈技术在抓取腔内管状异物中的可行性及适用范围。方法 2009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3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体内断管患者、1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断管患者及2例更换双“J”管患者,均为女性。采用泥鳅导丝配合鹅颈套圈成圈技术(即将导丝和鹅颈套圈分别置于管状物两侧,用鹅颈套圈将泥鳅导丝前端柔软部分套住后即形成一圈型结构)对6例患者进行取管操作。结果 应用成圈技术均顺利、安全的取出6例患者体内断管或双“J”管。结论 泥鳅导丝配合鹅颈套圈成圈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快捷的抓取腔内管状异物的方法,值得掌握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合人群。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1例腹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主动脉夹层伴髂总动脉夹层4例(36.4%),腹主动脉瘤2例(18.2%),腹主动脉壁内血肿伴髂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溃疡伴髂总动脉闭塞、髂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伴髂总动脉瘤、髂总动脉瘤各1例。评估手术治疗效果,术后支架变形、移位及内漏,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 11例患者腔内修复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3、6个月无支架变形或移位发生,支架内血流通畅率均为100%,无一例死亡。术后3个月发现Ⅰ型内漏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消失。术后1个月1例出现心力衰竭,入院治疗后好转。 结论 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对入路血管损伤小、支架无移位,适合于治疗局限性腹主动脉夹层、主髂分叉处直径较小的腹主动脉瘤等病变。

  相似文献   
14.
15.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dford B型夹层伴A型壁内血肿(M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3例B型夹层伴A型MH患者,入院后稳定血压、心率,对症保守治疗14 d后行TEVAR术。 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TEVAR术,无逆撕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全主动脉CTA复查显示夹层破口完全封闭,无内漏发生,真腔血流明显改善,壁内血肿明显吸收消退,升主动脉管壁厚度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截瘫、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伴发升主动脉MH的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如果升主动脉内膜完整,降压、降心率处理后症状缓解,在发病14 d后行TEVAR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自2019年末以来,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已经给世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 CT)图像通过肺炎病灶分割技术可以为医学诊断提供有价值的量化信息.虽然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已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分割任务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面对不同中心数据的情况下分割效果往往会大幅下降.因此,研究一种具有更好泛化性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分割算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新冠肺炎病灶多模型融合分割方法.通过训练3DUnet模型和2DUnet结合方向场(Direction field, DF)模型,利用多种模型各自优点进行分割结果的融合,得到更好的泛化性能.通过同中心和跨中心数据集的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新冠肺炎病灶分割的泛化性能,为医学诊断分析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DSA技术和荧光透视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标准模式剂量采集组(A组,n=43)及低剂量模式采集组(B组,n=43),由科室同一医师完成PTCD手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指标对比分析并进行t检验。2名放射科影像医师采取盲法对所有图像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TCD手术,应用t检验方法,平均曝光时间[(251±16) s、(249±20) s]、图像质量评分[(3.60±0.5) s、(3.56±0.5) s],标准体重BMI[(2.81±0.25) kg/m2、(2.85±0.25) kg/m2]数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累积剂量[(87.1±6.1) mGy、(54.4±7.7) mGy]、辐射剂量面积乘积[(2 935.2±353) μGy?cm2、(1 566.3±200) μGy?cm2]方面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低剂量DSA采集技术在PTCD手术患者有效可行,并且可以显著减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易长虹  袁琳波  钱坤  张真  郑传胜  韩萍 《工业加热》2013,(12):1027-1032
【摘要】 目的 体外检测3-溴丙酮酸对Walker256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体内研究经肝动脉灌注3-溴丙酮酸对大鼠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 体外研究采用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噻唑蓝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1、5、10、25、50 μmol/L)3-溴丙酮酸对Walker256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肿瘤细胞凋亡。② 取3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肝癌模型,并于肿瘤种植后11 d行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动脉灌注治疗,随机分为动脉灌注3-溴丙酮酸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丝裂霉素联合碘油栓塞组(C组)。介入术前1 d和术后第3天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测肿瘤体积,之后处死大鼠,病理检查肿瘤坏死情况。结果 体外研究显示,1、5、10、25、50 μmol/L 3-溴丙酮酸对Walker256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0.9 ± 0.9)%、(18.5 ± 1.7)%、(24.2 ± 1.3)%、(40.4 ± 3.0)%、(55.1 ± 2.4)%,50 μmol/L 3-溴丙酮酸能诱导Walker256细胞凋亡。3-溴丙酮酸治疗后第3天, A、B、C组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482.98 ± 103.88)mm3、(432.44 ± 437.39)mm3、(569.79 ± 268.89)mm3,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A组中7只Ⅲ级坏死,2只Ⅳ级坏死和1只Ⅰ级坏死,B组6只均为Ⅰ级坏死,C组5只Ⅲ级坏死和1只Ⅱ级坏死, A组肿瘤平均坏死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27)。结论 肿瘤能量阻断剂3-溴丙酮酸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合适的门脉局部给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途径.方法采用四氧化碳(CCl4)诱发的鼠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将哌唑嗪分别从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输注和脾直接穿刺给药,比较4种途径给药后门脉压(PVP)、下腔静脉压(ICV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哌唑嗪经门脉、肝动脉和脾脏注入使PVP平均下降18.6%、18.6%和14.8%,三者无明显差别,明显高于下腔静脉注入,后者平均下降10.3%,经门脉、肝动脉和脾脏注入使MAP下降分别为:12.4%、14.5%和18.9%,明显低于下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治疗的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或胃肠道出血患者行血管介入诊疗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共行血管造影检查23次,发现胰及胰周血管破裂出血者9例次(9/23,39.1%),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者10例次(10/23,43.5%),脾静脉血栓形成1例次(1/23,4.3%),不能明确出血部位者4例次(4/23,17.4%).其中13例患者行经导管栓塞治疗.随访1~7个月,5例再发出血,其中4例再次血管造影均发现新的出血病灶,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